三國桓階:證明站隊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桓階:證明站隊比才能更重要的曹魏大臣

有句話叫做臣子擇明君而事之,是說不僅是君主選擇臣子,當臣子也同樣在選擇君主。這要是放在一統天下的和平年代,這句話未必有用,為什麼?因為不管皇帝是昏君還是明君,你根本就沒得選擇,你能選擇的只能是不出來當官。能反映這句話意義的是在戰亂年代,三國就是最典型時期之一。

三國鼎立之前,統一的天下已經是分崩離析,有地盤有實力有野心的諸侯不下十人,他們為了能夠代漢而立,都在拚命地搜羅人才,而真正有才學有能力有眼光的人卻不會輕易以身相許。比如說曹操手下的荀彧,袁紹以很高的禮節對待他,他的弟弟和同郡人郭圖等人都委身於袁紹,他卻離開了這個當時天下實力最為強盛的人投奔了曹操。更典型的例子是諸葛亮。出仕的時候天下形勢已經基本明朗,北有最為強大曹操,南有「已歷三世」的孫權,身邊還有一個「帶甲十萬」的劉表,但諸葛亮一個也不選擇,偏偏選擇了當時還是手無寸土的劉備。不管後來是不是由劉備所創政權統一了天下,但諸葛亮的政治主張能被君主所接受並堅定不移地實行,官位能夠達到「位極人臣」的丞相,還能成為下一代的顧命大臣,作為臣子,整個中國歷史能有幾人?

想想看,還有比這個選擇更為明智的嗎?稍遜一點,三國這樣的明智之人不少,像張繡手下的賈詡,他不但自己看好曹操,還要說服主子一塊兒投奔。不過,賈詡所選主公甚多,多有不成事之人,所以,賈詡謀略雖高,見識則說不上有多明,至少,他比諸葛亮等人還是有差距的。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他一生面臨著三次抉擇,而每一次的抉擇都在事後證明是正確的。尤其是最後一次,曹操在曹丕和曹植兩個兒子之間的搖擺不定,也導致了大臣們選邊站隊。在這個人身上可以證明,站隊正確跟對人,有時候比才能更為重要。

這個人就是桓階。

桓階(?—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桓階字伯緒初任郡功曹,太守孫堅察舉桓階為孝廉,任命為尚書郎。桓階的父親桓勝死後,桓階回到家鄉奔喪。恰在這時,孫堅因為攻擊劉表戰死,桓階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劉表,乞求孫堅的屍體要為他發喪。劉表被他的義氣所感動,就將孫堅的屍體給了他。曹操平定荊州,感念桓階曾遊說長沙太守張羨投曹,任命他當丞相主薄、趙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國,桓階任虎賁中郎將、侍中。曹丕繼位,桓階任尚書令、侍中,封高鄉亭侯,被曹丕視為寄命之臣。

察舉孝廉是漢代官吏的基本選拔制度。在制度制定初期,它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但隨著一個朝代的沒落和官場的腐敗,這項制度也逐漸變味走調,成了豪強和官吏安插私人親信的工具。具體到桓階來說,他得到了孫堅的舉薦,也就是把自己納入了孫家的人事體系。

曹操和袁紹相拒於官渡,袁紹前來聯合劉表,劉表雖然並沒有進攻曹操,但卻答應了袁紹的聯合要求。桓階勸說長沙太守張羨說:「舉行大事而不從道義出發,沒有不失敗的。現在袁紹背道而行,而劉表響應他,這是自取禍患。」當時,曹操已經將漢獻帝劉協迎接到了許縣,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袁紹不接受漢獻帝劉協的任命,而又將進攻的目標定為許都,這在道義上是有虧的,所以桓階才會說這是「背道而行」。桓階又說:「您如果想立下功勞,申明正義,保全幸福,遠離禍害,就不要和他們聯合。」張羨說:「那麼我傾向誰才行呢?」

    桓階說:「曹公雖然實力較弱,但仗義起兵,解救朝廷危難,尊奉皇上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誰敢不服從?現在您率領四郡保住三江等待他的到來,並做他的內應,不是可以嗎?」張羨同意他的意見,率領長沙和周邊三郡抗拒劉表。同時派使者去見曹操。曹操雖然很高興看到這件事,但由於和袁紹相持於官渡分不開身,只能是眼看著劉表攻打張羨。張羨病死後,長沙城也被攻陷,桓階自己便躲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劉表找到桓階,任命他為從事祭酒。劉表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給桓階,他以自己已經結婚為理由予以拒絕,並乘機托病辭去官職。

漢代強調孝道,所謂孝廉的孝,就是被舉薦的最基本的條件。桓階能夠安葬孫堅,這對孫堅的後代家人們來說,既是一種報答,也是一種恩德,如果他去孫策孫權那兒,孫家是應該給他一個較高的官職的,因為桓階本身就是一個有官職的人。但是桓階既沒有選擇孫權,也沒有選擇劉表,而是選擇了「歸隱林下」,我們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他在等待時機?

果然,曹操平定荊州後,聽說當年張羨背叛劉表是桓階出的主意。曹操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這個主意對他的重要性。當時雖然劉表猶豫不決,並沒有打算真的出兵支援袁紹,但如果沒有張羨的背叛,誰又能保證劉表就不會一時腦袋發熱真的出兵攻打曹操?有了張羨這個背叛,劉表就是想北上出兵也不可能了。於是,曹操招來桓階,任命他為丞相掾主簿,後升任趙郡太守。

桓階才能的唯一閃光點表現在關羽進攻樊城,於禁被俘虜,曹仁被困,曹操要不要親征解救曹仁這件事情上。

關羽圍困曹仁,曹操派徐晃前去解救,但沒有成功。曹操於是想親自率兵前往,向臣下徵求意見,大部分臣屬都說:「大王如不趕快出發,我軍就一定會失敗了。」只有桓階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說:「大王認為曹仁等領兵能不能隨機應變獨當一面?」在曹操肯定後,又說:「大王擔心二人不肯出力嗎?」曹操否定後,桓階又說:「那您為什麼還要親自前往呢?」曹操說:「我只不過擔心敵人太多,徐晃等形勢不利罷了。」桓階說:「現在曹仁等處於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而誓死不背叛大王,實在是遠方有大王帶領重兵作他們的靠山。人處在萬分危險的境地,一定會有拚死相爭的決心。內心懷有這樣的決心,外面有強大的救兵,大王率領六軍表明自己仍有雄厚的實力,何必擔心失敗而要親自前往呢?」曹操很讚賞他的話,率領軍隊駐紮在摩陂(今河南郟縣),關羽不久果然撤軍。

桓階又一次選擇是在曹操選太子問題上。因為這次是在曹魏集團內部進行,又因為曹操的猶豫不決,客觀上造成了大臣們的一次選邊站隊。

曹操剛當魏王那會兒,桓階擔任魏王國的虎賁中郎將,侍衛宮中。當時曹操還沒有確定太子,而他更喜歡的是臨淄侯曹植。桓階則總是規勸曹操,應該立年長的曹丕。不管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裡,桓階陳述曹丕的才德,總是言辭誠懇論述周到。當時在曹操選太子問題上大臣們分為兩派,桓階雖然屬於擁護曹丕的大臣,但曹操知道桓階一向公正,因而非常尊重他。毛玠、徐奕等人,因為秉性耿直不善交友,又得罪了西曹掾丁儀,丁儀就屢次在曹操面前說他倆的壞話。丁儀是屬於擁立曹植一派,毛玠、徐奕屬於擁立曹丕者,丁儀說他倆壞話必定是致命的,虧得桓階出面幫他們圓場才得以倖免。

桓階這個人在整個三國時期名氣不大,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驚人事件發生在他身上,但到了魏文帝當了皇帝,他卻擔任了尚書令、加侍中這樣的高官。桓階得病,魏文帝親自去探視,對他說:「我正要托孤給你,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給你,你要努力養好身體。」在他病危時,魏文帝還派使者給了桓階太常的任命,讓他享受到了九卿的崇高待遇。桓階初封為高鄉亭侯,後來改奉為安樂鄉侯,死後被追諡為貞侯。桓階的兒子還娶了皇家公主,死後幾個兒子都被封侯。歷史上並沒有多少「優秀事跡」的桓階能夠有這番榮耀,恐怕原因還真的就是選對了主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