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不早逝會不會成為曹操的托孤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如果郭嘉不早逝會不會成為曹操的托孤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參謀,單單看他死後,曹操的痛哭流涕就知道他對曹魏集團的重要性了;赤壁戰敗,曹操更是懷念這位英年早逝的下屬。那麼,如果郭嘉去世不那麼早,曹操在臨終前會像劉備對諸葛亮那樣,對郭嘉托孤嗎?

首先我們看看「托孤」於郭嘉之說的由來,無非是曹操的一句「欲以後事屬之」,這在三國誌中出現過兩次,一是三國誌郭嘉傳: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二是三國誌郭嘉傳注引傅子:太祖與荀彧書,追傷嘉曰:「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有人見到「欲以後事屬之」就聯想到劉備托孤於諸葛亮,說這是死後要將政權委託給郭嘉管理的意思。

豈不知古文中「後事」意義之廣,委託朋友在自己死後教育子女,照顧家人,也可稱之為「托後事」,甚至解釋成僅僅委託朋友幫助治理喪事也行得通(古人對治喪看得很重要)。如三國誌方技傳中:(鍾繇)與人書曰:「吾與公達曾共使硃建平相,建平曰:『荀君雖少,然當以後事付鍾君。』」可見托後事絕非當權者的專利,此處就是托朋友照顧家人。而將曹操要將政權托付之說,聯繫當時的情況卻甚為不妥。看看曹操說這兩次話的時間,第一次在郭嘉的葬禮上對荀攸等人當眾說的,這時曹操既不是魏王,也不是魏公,甚至連丞相也不是;第二次在給荀彧的信中,荀彧還活著,說明至少曹操還沒當魏公。曹操沒當魏公,則魏國政權在名義上還不存在。曹操那時口口聲聲以漢臣自居,稱握權只是為了自保,又如何能信誓旦旦的在公眾場合宣揚死後要將政權像個人財產一樣托給某人代為管理呢,這不是自己扇自己嘴巴嗎?曹操的話本來就意義含糊,以此推定為托孤的依據,證據不足。

再者,我們看看曹操死時有無「托孤」的必要。所謂「孤」在這裡指得是幼年喪父者,如三國誌劉備傳: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年十五,母使行學。而劉備死前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這時劉禪才十七歲,所以稱之為「托孤」。之後吳魏兩國多次效仿,曹丕托曹睿時,曹睿不足二十;曹睿托曹芳,曹芳更是不足十歲;孫權雖不放心諸葛恪,但以「太子少」(不足二十),仍托孤於他。由此可見,其一,「托孤」主要原因是因為嗣子年幼,才讓親信大臣代為管理朝政,等嗣子成年後再還政於他,否則那不就是將政權拱手讓與他人,托孤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其二,君主死前又不是只接見一次大臣,為何只有托孤之事史載詳細?因為托孤是個重要的儀式,是君主的一種正式授權形式,之後肯定要傳於四方,載於史冊的。而受托孤者常常引用此事來擺譜,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司馬懿給曹爽的書信,一句先帝之托讓當權者也無可奈何。托孤者權高欺主的事也比比皆是,可見托孤實在風險不小。

我們回到曹操的具體情況,曹操死時曹丕三十四歲,已過而立之年,又很有才華,不是什麼天生癡呆,沒必要再找個顧命大臣,分其權吧。鑒於東漢的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曹操自作丞相起就忙著鞏固中央集權,先是罷了三公官職,後來乾脆連尚書令都不要了,一切權利抓在自己手中。荀彧,"吾之子房也",何嘗不是親近重臣,剛有與曹操政見不合的跡象就被調離重職,留於軍中加以監視,可見曹操對有勢力的大臣是心懷恐懼的。還有毛玠、崔淡、程昱等性格剛直,敢於和曹操唱反調的,也弄得先後下台。曹操死前,起碼本族的老臣曹仁、曹洪尚在,卻未見有過召見的記載,曹操把一切權利都留給了兒子。事實上,魏文帝時期,皇帝政由己出,有時甚至到了獨斷的地步,連曹洪這樣的老臣都找個茬就廢,還有哪個大臣有本事和曹丕較勁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