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墓是東漢末年軍閥、蜀漢著名將領馬超的墓地,已知的有三處,分別在陝西勉縣定軍山附近;四川新都;甘肅成縣。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東漢末年割據軍閥之一,被曹操在潼關擊敗後,投靠劉備。劉備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斄鄉侯。次年馬超病逝陽平關任上,就地葬在了定軍山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勉縣老城。隔鄰的同樣是三國人物墓祠的,有對山觀子山的女郎祠(既張魯之女:張琪瑛),武侯祠,這就是勉縣的馬超墓。
馬超的墓地現已知的為三處:一,陝西勉縣定軍山附近;二,四川新都;三,甘肅成縣。
一、勉縣馬超墓
結構
勉縣馬超墓位於武侯鎮繼光村,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前些年曾作為馬公祠小學。
馬超是三國時期著名將領,位列關羽、張飛之後,武藝高強,文武雙全,又有稱「金呂布,銀馬超」,於是人稱「三國英雄數馬超」。三國演義稱其為「神威天將軍」和「錦馬超」。
陝西勉縣定軍山墓公元222年,馬超病逝於陽平關任上,並安葬當地,即今日陝西勉縣老城。故此處應是馬超真墓所在。而後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葬於勉縣城南定軍山腳下,與城西七里處的馬超墓隔漢水遙遙相望。
馬超墓位於勉縣城西馬公祠村。從勉縣向西,沿川陝公路走4公里,可見公路南側豎一大碑,高2.9米,寬0.98米,厚0.24米,上科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是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書。石碑北約60米處有一所大院,因劉備封馬超為斄(音「台」)鄉侯,故祠堂題名「漢斄侯祠」,俗稱「馬公祠」,清代建築,現為繼光小學的校舍。
景觀
祠內尚保存著正殿三間,內塑馬超泥像一尊,殿門懸有「漢斄(音「抬」)鄉侯」祠匾。並有東廂五間,碑碣五通,殿中有馬超坐式塑像,威武雄壯。祠北,越過漢惠渠約100米處,便是馬超墓。墓南北向,呈長方形,復斗壯。墓基周圍56米,塚高約3米。墓前豎一石碑,內容與前碑同,系同時刻立,較短小窄薄。根據史料記載:清代時馬超墓周圍植有蒼松翠柏,但如只剩荒塚高墳。1935年左右修漢惠渠時,馬超墓的甬道被打開,發現鐵刀一把。怕墓內有暗器,無人敢進,旋即封閉。《關中陵墓誌》載:「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武侯軍至沔陽,親謁墓所致祭,並命其弟馬岱掛孝。」此地原名馬家營,大概馬超當年曾駐兵於此。現定軍山一帶山清水秀,田野裡溝渠縱橫,稻麥飄香,是陝南的糧倉。
勉縣馬超墓
歷史
據志書《關中勝跡圖志》《關中陵墓誌》及三國文化研究專家郭清華所編《諸葛亮年譜》記載: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公元222年47歲病逝並安葬在此。
公元227年,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經馬超墓,令其弟馬岱掛孝,亮親詣墓致祭,激勵三軍將士化悲痛為力量。劉備稱讚馬超:「信著北土,威武並昭」,諸葛亮評價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
20世紀90年代之前,墓地被周圍的莊稼地蠶食,一土堆而已。如今的馬超墓、祠佔地20餘畝,被漢惠渠隔為兩院,墓北祠南,有橋連結。墓為仿漢制覆斗型,周長90米,塚高8米。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國道旁,內容皆同,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為清乾隆(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沉所書。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馮玉祥將軍在馬超祠前豎碑一通,上書曰:「千古英名基事漢,一篇遺疏痛仇曹。」
馬超墓祠、武侯祠、古陽平關、諸葛讀書檯,隔漢江河與定軍山下武侯墓構成一組三國文化遺存,豐富了漢中三國文化遺跡的內容。
二、新都馬超墓
結構
位於四川成都市新都區(2002年1月1日,新都縣撤縣設區,屬成都市管轄)城南三里處桂林鄉馬超村。曾為縣文物保護點。
明代四川按察使楊贍、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縣邵年齊等,為使馬超墓不致湮沒,乃於墓前立碑,道旁立華表。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知縣陳銘在馬超墓四周立界石,嚴禁在界內樵采、耕種、侵葬。道光十七年(1837),知縣張奉書又重新丈量墓地,共三畝一分七百四毫。墓周栽植柏樹,砌築圍牆,招佃看守,春秋祭掃,並在道旁重立「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標誌碑,以壯觀瞻。
清代保護馬超墓最著者,當推四川提督馬維祺。他曾在法越之戰和川邊平叛中屢立軍功。宣統元年(1909),馬維祺到川北巡視軍務,見馬超墓園傾圯、碑字漫滅,感觸神傷,乃慷慨捐資,在墓前重修了獻殿三間,親自書寫「英風常振」匾額,撰書《馬公墓誌》刻石以存,使馬超墓再具規模。
景觀
馬超墓坐北向南,封土高約6米,直徑約12米,墓後有環狀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寬約3米,深約10米,內有石門、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馬超墓早年即被盜掘。
新都是古代從成都市所經的第一個驛站,地當要衝,被譽為成都的「北門鑰匙」。城南二里處是著名將領馬超墓。此墓宏大,座北朝南,封土高約6米,直徑約12米,墓後有環狀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寬約3米,深約10米,內有石門,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明代四川按察使楊贍,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縣邵年齊等,因墓年代久遠,原貌已不復睹,為使馬超墓不致湮沒,乃於墓前立碑,道旁立華表。
馬維祺對馬超墓如此重視,不僅因為他們都姓馬,都與少數民族有血緣關係,都是歷史上四川統兵的驍將,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馬維祺所說,是為了「崇先賢而勵後來也」。民國時期,曾在成都武侯祠寫下「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名聯的尤俊,曾在新都留下「將莫遇馬威侯」的聯語(馬超死後追諡曰「威侯」),抒發了對馬超墓被盜掘的感傷之情。
歷史
成都新都區桂湖公園解放後,這裡辦起馬超村小學。文革期間,馬超墓遭到徹底破壞,墓石全被取空,僅存墓後環狀土丘及碑刻兩通。
1985年,新都縣人民政府將馬超墓列為縣內重要文物遺址,立碑保護。1987年,全縣文物普查,將兩塊碑石遷到升庵桂湖,現立於桂湖碑林。一碑高194厘米,寬88厘米,楷書,共10行,行24字,載馬超事略,字大多漫患,撰書者失考。另一碑為馬維祺撰書《漢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嫠鄉侯謚威侯馬公墓誌》,高170厘米,寬88厘米,顏體,共31行,行13字。
有網友博文說,2005年,墓地被毀,正在修建高樓住宅區。2006年8月14日,新浪網友「小馬828」實地探訪後驗證屬實。現以將馬超墓墓碑在成都新都區桂湖公園的碑林裡面。
三、成縣馬超墓
甘肅成縣此處據說位於甘肅省成縣西北,即當年馬超曾屯兵之處的下辯。但具體不詳,有名的為上面的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