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將領魏延被斬殺的原因是如諸葛亮預言的叛變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著名將領魏延被斬殺的原因是如諸葛亮預言的叛變嗎?

喜歡《三國演藝》的讀者估計對於諸葛亮預判魏延日後必反的情節記憶猶新,話說,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憑借在荊州數年的經營,按照白眉賢士馬良的建議,開始南征荊州武陵、零陵、桂陽和長沙四郡,用以廣積錢糧,為日後霸業奠定基礎。然而就在長沙郡收降魏延和黃忠之後,諸葛亮曾不由分說便把魏延在眾人面前五花大綁,弄得包括劉備在內的眾人甚是不解,日後的蜀漢丞相說魏延生有反骨,欲誅殺魏延以除後患,還好在眾人勸說之下魏延得以躲過一劫!且不說這個事情是否真實存在,至少是給後期那個「魏延謀反」的案子定下了基調。

那麼究竟魏延是否真的謀反了?又是誰殺掉魏延這個蜀漢著名將領?

接下來讓我們回顧一下事情的經過:公元223年,劉備興兵伐吳為關羽張飛復仇,卻不料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致使大敗,不久在白帝城永安宮便走完了自己63歲的人生。此後,蜀將魏延在大小戰役中立下不少戰功,也成長為蜀漢陣營中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卻在諸葛亮死後「謀反了」!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五次興兵伐魏,卻因多年積勞成疾,於這一年秋天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誌·魏廷傳》記載,諸葛亮在臨終前召集楊儀、姜維、費禕等人召開會議,部署自己死後的軍隊戰略方案,根據他的安排,自己死後,大軍須有序撤回蜀國,並命令魏延負責斷後,以保存蜀漢有生戰鬥力量。

在《三國演義》中,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得知了會議安排,卻不願輕易放棄北伐大業,還發了不少牢騷,此時楊儀已經遵照諸葛亮遺命開始撤軍,魏延一怒之下便搶在楊儀前面,並在撤退過程中燒燬棧道,阻攔楊儀領兵撤退,結果兩人積怨爆發,分別上書指責對方謀反,同時接到兩封奏書的劉禪在咨詢董允、蔣琬之後判斷是魏延謀反,於是命令蔣琬領兵北上阻擊魏延,結果在南谷口魏延被楊儀和蔣琬堵截,魏延也被蜀漢著名將領馬岱斬殺。就這樣魏延謀反似乎也是被坐實了。

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認為魏延謀反缺乏證據與有違邏輯。一方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魏延哪來的膽子敢擅自行動?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使要謀反幹嘛要燒斷棧道阻攔楊儀,這樣豈不是給自己製造嫌疑麼?另一方面,從當時的局勢看,魏延真要謀反只有投誠曹魏,如果是這樣,他幹嘛還要領兵南下回蜀國?再說,他就算不投降曹魏,以自己當時的聲望、地位和功勞,誅殺掉楊儀,自己絕對就是諸葛亮的繼位人,繼續統兵北伐也不是不可能。可是剛剛的假設一個也沒發生(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這從側面不難看出,所謂的魏延謀反案並不存在,而這一切源自蜀漢內部人員自己的矛盾,楊儀和魏延的矛盾。

後來事實也證明,楊儀並沒有被加官進爵,繼承諸葛亮位置的是比他資歷還淺的蔣琬,於是楊儀頗有微辭,最終因為誹謗朝廷而自殺身亡。

那麼這場「謀反案」究竟誰該埋單?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楊儀的責任更大,魏延畢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楊儀誅殺魏延罪過不能一筆勾銷,但是回過頭看,楊儀也確確實實在認真遵守諸葛亮的遺命,多少有些冤枉。

而在《三國誌·魏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說諸葛亮在死前還曾經下過一道密令單獨給魏延,命他在自己死後代理自己的職務,並且扶靈返回成都。於是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是諸葛亮一手策劃了這場案件。但是,易中天先生分析認為,這個說法也靠不住,就連為《三國誌》做注的裴松之也認為「此乃敵國風聞之言」,從事實看,楊儀曾經說魏延要投降曹魏,但魏延恰恰是往南走,這樣的說法的確站不住腳。

那麼這個案件究竟是誰的過失?其實從諸葛亮的遺命中不難看出,他希望的是在自己死後,蜀漢最重要的是把大軍盡快撤回成都,保衛蜀漢政權的安穩,只有這樣日後才能從長計議,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還有望實現。但是魏延卻並不這樣想,他自視甚高,同時還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北伐擁護者與執行者,諸葛亮估計是預料到自己死後,魏延憑借自身功勞和威望繼續興兵伐魏,與自己的戰略部署形成對立,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不得不在自己身後對魏延有所防範。

不管怎樣,魏延謀反這個案件需要史學界繼續探尋真相,目前來看,貌似諸葛亮與魏延在用兵策略和戰略佈局上的分歧才是這場案件最好的解釋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