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庸將,見證三國興衰,正史裡的傳記只有百餘字,事跡細思極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著名庸將,見證三國興衰,正史裡的傳記只有百餘字,事跡細思極恐

三個主要特徵:一、著名;二、平庸;三,見證了三國興衰。

不錯,他就是蜀漢將領廖化。

怎麼?難道廖化還不夠著名嗎?

凡稍微瞭解一點三國知識的人,都應該聽說過「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話。

可以說,廖化在《三國演義》裡面的出鏡率非常高,尤其是諸葛亮、姜維北伐的過程中,一直活躍於戰鬥前線,成為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老面孔」。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每戰必與、長期戰鬥於第一線,並具備了老黃牛精神與品質的「老面孔」,卻自始至終都以偏陴將領的身份出現,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人生過程乏善可陳,「平庸」二字當是其最恰當、最貼切的註釋。

當然,在演義史裡,廖化也有其突出優勢:身體健康,百病不侵,戰鬥數百次,從不受傷,最神奇的是,按照演義的說法,他參加了黃巾起義,是「黃巾賊」出身,病逝於蜀漢亡國之後,時間跨度幾乎涵蓋了整部三國史。

為此,有人專門考證過《三國演義》裡廖化的年齡。

黃巾軍起義爆發時間是公元184年,如果廖化是這時參與其事,那麼,他至少出生於170年。而以出生於170年算,則在264年蜀漢滅亡時,他已經是94歲高齡了!

這樣一員94歲高齡的老將,在鄧艾兵圍沓中時,還出現在戰鬥前線,建議姜維退守劍閣,神一般的情節令人難以置信。

話說回來,演義終究是演義,廖化的年齡,就和書中那匹寶馬神駒赤免馬的年齡一樣,成為了該書的兩道硬傷,止可粗讀,不堪細究。

可以說,《三國演義》對廖化事跡的描寫,基本屬於虛構。

陳壽在《三國誌‧蜀書》中,沒有給廖化單獨立傳,而在《三國誌·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中的「宗預傳」後,附了寥寥百餘字的小傳。

就是這百餘字的小傳,讀之,令人細思極恐。

我們來看看吧: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首先,我們看到,廖化並非以武將身份出道,他登上歷史大舞台的第一份職業,乃是前將軍關羽的主簿,屬主官手下的文官之首,掌管整個官府的文書、印信,是純得不能再純的文官。三國時代有名的主簿有陳琳、楊修、田儀、楊儀、殷觀、司馬懿等等。

怎麼樣?廖化這一文官身份頗讓人出乎意料吧?

其次,關羽走麥城敗亡後,廖化有過降吳的經歷。

關羽在建安五年曾有降曹經歷,因「因「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後來「千里走單騎」,重新歸漢。

廖化呢?廖化也是,降吳後,「思歸先主」,實施了一條「詐死」計,騙過了吳國上下,「攜持老母晝夜西行」,也有過「千里走單騎」的傳奇經歷。

更奇的是,前面沒記述廖化有任何大功,歸來之後,就得到劉備的重用,任宜都太守!

這還不算,進入諸葛亮時代,廖化先任丞相參軍,後來督師廣武,遷右車騎將軍,假節。

這個「假節」就非常了不起了。

「假節」的「假」,通「借」;「節」則是指符節。即皇帝將符節借給執行任務的臣子使用,以示該臣子行事如皇帝親臨,可以誅殺部屬,威懾一方。

補充一下,在晉朝之前,漢朝、魏朝的使節是沒有區分度的,不管是「假節」、「持節」還是「使持節」、「假節鉞」或「假黃鉞」,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

那麼,在蜀漢集團,都有哪些人擁有過「假節」的權力呢?

有諸葛亮,其「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其次是關羽,劉備為漢中王時,關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再次是張飛,拜右將軍、假節;還有馬超,拜左將軍,假節;另外就是劉禪時代的李嚴、魏延、蔣琬、費禕、姜維、鄧芝、張翼等等了。

注意,黃忠和趙雲都沒有此殊榮,而廖化能遷右車騎將軍,假節,並領并州刺史,可知其不凡。

另外,廖化得封中鄉侯,這一點,也同樣了不起。

蜀漢集團中,除掉武邑侯劉輯、爵名不詳的張裔以及諸關內侯外,共有縣侯、鄉侯、亭侯41人,廖化就是這41人之一,真不簡單。

換句話說,廖化的能力和戰績是應該可以與關張等人相提並論的!

可惜的是,蜀漢不設史官,他的輝煌已被歷史的黃沙掩蓋,難於查閱了。

陳壽特別提到,廖化「以果烈稱」,但縱觀《三國演義》對廖化的描寫,全然與「果烈」二字掛不上鉤,可知廖化的形象在演義中遭到了極大程度上的弱化。

除了附在《三國誌·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中的這篇「廖化小傳」,廖化事跡也如雪泥鴻爪般散見於其他地方。

《三國誌·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的「王平傳」中,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有提到:後張翼、廖化並為大將軍,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即廖化和張翼一樣,都是蜀國後期的大將,歷史上出現過的口頭禪是「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並不是什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還有,鑿齒《襄陽記》有提到:「廖化,本名淳,中盧人也,世為沔南冠族。」

那麼,《三國誌·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費姜傳第十四》中說的「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辟琬為東曹掾。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的「廖淳」,那就是廖化了。蔣琬為蜀漢四相中的第二位,在諸葛亮舉茂才時,他竟禮讓廖化,可知廖化的能力與威望。

《三國誌·卷三‧魏書‧明帝紀第三》裡又記:「(延熙元年)九月,蜀陰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這裡面的「廖惇」,也是廖化。

由此可知廖化曾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擊敗了魏南安郡太守游奕,斬殺掉魏廣魏郡太守王贇,神勇過人。

此外,《三國誌·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和《三國誌·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都記載有廖化配合姜維出石亭於成重山築城的事略。

當然,最能體現廖化戰略眼光的,是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的一段記述: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這裡說的是:諸葛亮死後,姜維北伐中原,屢戰屢敗,屢敗仍屢戰,景耀五年,再次率眾出狄道。廖化認為時機不成熟,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兵會勞民傷財,就勸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姜維沒有理會,同年十月,姜維果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

最後特別想補充的是,《三國誌·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宗張楊傳第十五》記:景耀四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開始統領朝政,廖化路過宗預府,想邀宗預一同到諸葛瞻住所造訪。宗預說:「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

蜀漢亡於景耀六年,而廖化在景耀四年不過「年逾七十」,所以,廖化的實際壽命只是七十多歲而非九十多歲。

最後想說的是,歷史上的廖化絕不平庸,惜乎史料已經遺失不可考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