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董卓和東漢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王允設計刺殺董卓,而董卓死後所有受到過董卓壓迫的人們都歡呼慶祝,可見董卓當時該是多惡劣,不得人心。雖然歷史上王允殺董卓與《三國演義》中的情況很不一樣,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然而,既然董卓已經死了,為什麼最終東漢還是走向了滅亡?為何沒能挽救回大漢王朝?造成東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董卓在其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扮演的戲份和影響力,又有多大呢?
東漢王朝的衰落不是殺掉個董卓就能解決的,王允等士大夫的一些努力,也是治標不治本,這也是歷史的鑒證,十常侍亂政找董卓來平,董卓亂政找呂布來殺,接著李傕、郭汜又是一茬,這樣的亂局是一個即將覆滅的王朝所不能把控的,又何況是王允和呂布二人?
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三國誌.呂布傳》
在李傕郭汜入長安前,王允是做過一翻工作的,欲解散西涼軍,有人提議皇埔義真去統領這支隊伍,駐守陝西一帶,加以安撫。但王允認為西涼軍只能解散,因為這樣的話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如果加以安撫,並讓其屯兵於陝,雖然安撫了西涼,關東舉義的勢力(討董聯盟)又會心生疑慮了,兩邊都不得招惹。
但西涼軍不知怎麼就得到了消息,知道王允要解散其武裝,原來親付於董相國的丁彥思、蔡伯都已獲罪,而他們作為董卓的嫡系,難逃一死,於是李傕、郭汜率軍直逼長安,後來的事就是呂布敗逃,王允連同重臣宋翼、王宏一併處死,王允宗族十餘人也牽連遭誅。
「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小,侍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後漢書.王允傳》
這裡王允的處事態度很明顯的體現了東漢朝廷是左右不了局勢的,各方面的勢力都要考慮到,解散一支武裝還要考慮別的勢力有沒有想法,這種情況下,東漢王朝可以說是已經沒救了。在呂布逃走之時,問王允是否願意一起逃亡,王允的一席話甚是悲壯,但還要寄希望於關東諸公,也可以說是愚忠又愚鈍。
而東漢的局勢不僅是亂政造成的,而是其郡縣制的體制遇上了中央集權的衰落而導致,黃巾起義爆發時,腐朽而又衰落的東漢朝廷是無力平叛的,在黃巾軍衝擊下,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只能飲鴆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雖成功鎮壓了黃巾起義,但卻使地方州郡長官擁兵自重,徹底造就了外強中乾的局面。
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跟引董卓進京是一個道理,即使殺掉董卓也難以挽救東漢王朝,因為朝廷之外的每一個諸侯都是另一個董卓。總結而言就是以下幾點。
1.王允殺董卓之前,國家已經分裂割據。
所謂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也就說明國家其實已經被這些諸侯將領控制。無論董卓贏還是諸侯贏,漢獻帝劉協始終都會是傀儡,因為他根本沒有嫡系的力量,左右不了國家的形式。
所以,董卓死不死,其實無關大局。東漢已經完了,這是所謂黃巾起義的結果。
2.王允殺董卓,並沒有掌握兵權。
如果王允殺掉董卓後,藉機掌握了董卓麾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大將,從而掌握強大的軍事實力,也許會中興漢朝。畢竟當時董卓的軍事力量強大,又佔據陝西省易守難攻。關鍵在於,王允自身無實力,殺死董卓也只是暗殺。
所以,他不可能控制這些擁兵自重的大將,不會有人甩他的。而呂布充其量只是一個特種兵大隊的大隊長而且,不是將才更不是帥才,也靠不住。退一步說,就算王允掌握董卓麾下的軍隊,他未必也會忠於漢獻帝劉協,說不定也是曹操的翻版。
3.東漢已經腐敗不堪,必定滅亡。
東漢絕非是落到漢獻帝劉協手中才不行的,早在漢靈帝漢桓帝時代已經瀕於崩潰。這個王朝陷入晚期,已經惡疾在身,不是某個人能夠扭轉的。如果想要挽救東漢王朝,就必須進行大的改革,當然前提是首先能夠武力穩定國家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