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孔融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裡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家境頗好。
父母經常買些水果回來分給家族的孩子們吃,卻發現別的孩子總是先搶大個的吃,唯獨四歲的孔融從不爭搶,每次都是撿小的拿著吃。
大人們就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呀,按理就應該拿小的。」孔氏的宗族因而對他格外看重。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居住,當時有個特別出名的士子士李膺正在在洛陽任職,此人為人恃才自傲,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更不讓進門。
孔融好奇心強,就想想看看李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於是就登門拜訪,門人看他一個小孩就攔著不讓進,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你們敢不讓進嗎?」 守門人無奈就通報了李膺。
李膺很好奇,心想我哪來的這麼小的親戚呀?於是就讓請了進來問他說:「請問我並不認識你,我們怎麼是親戚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向你家祖先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小小的年紀竟能回答的這麼得體和機智,不由得感覺十分驚奇,都覺得這個小孩非同一般,將來必成幹才。
這時太中大夫陳韙也來到李膺府裡,在場的賓客就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他,陳韙聽完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
」沒想到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從上可以看出,孔融是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
時值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
有心殺掉孔融,又怕引起天下不滿,就偽詔任命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相。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慢慢集結安置官吏百姓四萬多人。
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當時被人尊稱為「孔北海」 ,經劉備向獻帝表薦後兼領青州刺史。
既然孔文舉有這樣過人的才學在士子間的名氣,最終卻為何被曹操所殺呢?
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好交天下朋友,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過於偏激,尤其是他對父母的看法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父與子有何恩情?不過是當時的情慾發作而已等之類大逆不道有悖禮教的話來。
他的這個論調招致大多數人不滿,引起了曹操對他的嫌棄,並對左右說過:一個對父母不忠不孝不敬的人怎能配享如此榮譽呢?
這是孔融不孝大不敬的言論,導致最後曹操以不孝辱及父母的罪名把他殺掉。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進攻下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目前的狀況想一想,肯定就是這樣了。"
孔融自以為自己身為孔子後人、名門正統自視清高,經常諷刺挖苦曹操,語言刻薄,說風涼話,多有當眾侮慢曹操,讓同僚和百姓都以為曹操怕孔融而不敢駁斥於他。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曹操對這個名重天下、狂傲不羈不尊禮法的孔融實在無法忍受下去了,於是以廣招門客肆意誹謗朝廷、輕慢同僚不盡禮數欲圖不軌等罪名,於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時年五十六歲。
孔融被害時,曾祈求曹操保留他的一雙兒女,因年幼寄養在別人家中得以保全。
那日二人正在院中下棋,有人來通報父親被捕的消息,但見二人不為之動。旁邊的就問道:「你們的父親被逮捕了,為什麼你們還坐著不為所動?」
誰知七歲的女孩答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哪裡有鳥巢毀壞了蛋卻不破的呢)?有人對曹操說了,曹操暗暗震驚,於是就決定斬草除根。
女孩見到前來捉拿兵將,就對哥哥說:「如果死了地下有知,能見到父母一家團聚,這難道不正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嗎!」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看到的人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可歎!可惜!可悲!一個四歲就名滿天下成為孩童學習的楷模,一個名操一時孔子的傳人,竟就這樣是死在了的自己口舌之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