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滎陽之戰(汴水之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大軍事家曹操一生親自打的敗仗應該不是很多,赤壁之戰是個典型,但在赤壁之戰之前的好幾年,曹操也打過一次大敗戰,當時戰馬都死了,可見是相當危險的,不過跟後來的赤壁不同的是此戰雖然敗了,但曹操也收穫頗豐。
身經百戰而不敗,這似乎只能出現在小說裡。歷史上,堪稱大軍事家的曹操也曾被名不見經傳的徐榮勝過一陣,就在滎陽。這場戰鬥之前,「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穎川賊。」這場黃巾討伐戰歷時數月,給了曹操充分的鍛煉機會。而此戰之後,在對青州黃巾軍的戰鬥中「數開示降路;遂設奇伏,晝夜會戰,戰輒禽獲。」完全不似新手。如果說幾個月的戰鬥都沒讓曹操積累經驗的話,何以只經一場敗仗就能迅速成長?既然曹操不弱,那麼是徐榮太強?可徐榮雖為董卓愛將,卻除此仗外並無其它閃光的事跡。還是讓我們先看看三國誌上的記載吧。
三國誌武帝紀:(曹操)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先看看曹操此行的目的:是去追擊董卓了嗎?非也!此時董卓只是「徙天子都長安」,而自己卻「留屯洛陽」。曹操雖然建議大家一起去進攻,卻從來沒想過用自己這點人去和董卓硬碰,那是找死。因為從後來的李郭之亂來看,光西涼軍就有10餘萬,在加上收買的數萬并州軍,董卓總兵力接近20萬。而曹操呢,「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再加上「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算來算去贊助商只有衛茲一人,兵不過數千。所以曹操沒有直襲洛陽,而是「將據成皋」。此舉目的,曹操後來說了:「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搶佔戰略要地,「勿與戰,益為疑兵」,這是才曹操的目的,而遇上徐榮,應該是個意外。因為是「遇」上,而沒說曹操去主動招惹他的。
同演義不同,三國誌上從未提徐榮是什麼滎陽太守。而他曾經推薦公孫度以「玄菟小吏」的出身,以被免職後的白身,一躍成為遼東太守,可見他是董卓身邊的紅人。那他為何會出現在滎陽呢?讓我們看看他的目的:滎陽之戰後,徐榮「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不難推測,徐榮原是想打酸棗的。不要奇怪,董卓派別將主動出擊是有過先例的,例如他就曾派胡珍引兵數萬打過孫堅。轉回話題,此時酸棗有劉岱、張邈、橋瑁、袁遺四路諸侯,「諸軍兵十餘萬」,然而卻「日置酒高會」,正是進攻的好時候。守方有兵十幾萬,作為進攻方的徐榮,兵力自然也少不了,即使董卓軍自持西涼兵強,好歹也要帶個數萬。
這樣,數千對數萬,而且還是遭遇戰,什麼誘敵、埋伏、偷襲等戰術也沒時間實施了,面對這樣惡劣的情況,即使是曹操也無計可施。然而在緊急關頭,曹操並沒有被數倍甚至是十數倍於己的敵人嚇垮,轉身就逃,如果那樣的話,反而更容易被抓住。曹操作出了正確的抉擇:頑強抵抗!於是,「力戰盡日」,「死傷甚多」。能如此堅持,曹操這點兵的素質還是很高的。總之是撐住了,直到天黑。曹操沒有繼續耗下去,而是又作出了正確的抉擇,準備「夜遁」。撤退並不是很順利,曹操負傷,馬也死了,於是才有了曹洪讓馬的這一幕,並留下了「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的感人之言(語見曹洪傳)。在部下的努力下,曹操最終是逃脫了。
反觀曹操的對手徐榮,表現只能是不過不失。雖然他沒有廢物到讓曹操反敗為勝,但他也沒能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全殲對方,以免給酸棗守軍報信。沒逮到曹操也就罷了,曹軍主要將領似乎也一人未失。而戰後心怯而撤,也不能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滎陽之戰,曹操敗了。然而從戰術上講,曹操在不利的條件下,做出了正確的抉擇,無過無失,雖敗尤榮。從戰略上,雖然折了兵,又負了傷,但換得的名聲是無法估量的。敗回後不久,「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就略微回了本。而後,「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以及再往後的大量人才來投。在人們心目中,曹操能從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應是從此戰而起。總之,這場仗挨了打也值了。
時人總愛把戰爭的勝敗全歸結到將領身上,然而決定戰爭勝敗因素很多。有時即使是曹操這樣的軍事家也不能決定戰鬥的勝敗,滎陽之戰就是個例子。明白了這點,我想就不會有人用誰打敗了誰,誰就比誰厲害的簡單公式去套歷史人物了。
戰爭的勝負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沒有百戰百勝的軍隊。也沒有百戰百勝的人。所以,我認為某些人津津樂道的什麼武力排名,消遣可以,不能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