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三國演義》的渲染,很多人認為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奸雄。但事實上,身為上位者,生性多疑是必定的,至於曹操本身的性格,則可以說是極其複雜的,在不同的時候,對於同樣的事情,曹操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態度。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當年陳宮曾背叛過曹操,最終曹操讓陳宮隨呂布一同身死,而張繡與賈詡曾在投降曹操後又叛變,直接導致了曹操的近侍典韋與長子曹昂在亂戰中死去。而曹操後來不僅沒有誅殺張繡與賈詡,反而對二人多有重用。又比如在呂布和陳宮趁曹操攻打徐州時叛變,曹操認為誰都可能背叛自己,唯有魏種不會背叛,不想話才說完,魏種就叛變了。曹操本想將抓住魏種後殺掉洩憤,但最終卻親自為他鬆綁並繼續委以重任,足見曹操性格的複雜。
而曹操不僅是在對待背叛上,有著豁達與記仇這兩種態度,在面對那些對自己出言不遜之人時,同樣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的勢力很大,一心想奪取天下,自己當皇帝。為了號召天下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袁紹讓陳琳寫了一篇著名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陳琳在檄文中列舉了曹操很多罪狀,還痛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然而讓陳琳沒有想到的是,最終曹操擊敗了袁紹,獲得了戰事的勝利,而陳琳見袁紹大勢已去,只能轉投了曹操。曹操見到陳琳後十分憤怒,認為陳琳不應該痛罵自己的祖宗三代。而陳琳則委屈的辯解當時各為其主,他只不過是奉命寫文,並非有意針對曹操。曹操認為陳琳說的在理,也沒有多加責難,依舊對陳琳委以重任。
但另一位棄袁紹而投曹操的臣子許攸就沒那麼好運了。許攸因獻火燒烏巢之計有功,一直居功自傲,他本是曹操的臣子,卻不叫曹操丞相,而是仗著自己的功勞,一直叫曹操的小名「阿瞞」,還曾多次稱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曹操的今天,曹操最初一忍再忍,後來實在忍不下去了,於是派人將許攸收押處死。
筆者認為,曹操之所以不處死陳琳,是因為陳琳在對曹操出言不遜時,還不是曹操手下的人,畢竟各為其主,曹操還能接受。但許攸早已是曹操的人,依舊口無遮攔,完全沒有把曹操當做他的主公,這才為曹操所不喜,最終將其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