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東吳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由此,夷陵之戰的慘敗,不僅成為蜀漢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劉備病逝的重要原因。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在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直留在永安白帝城,最終也是在此地去世的。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去世後,劉禪在位長達41年,為何不討伐東吳,為父親劉備報仇呢?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
劉備之死,和夷陵之戰的失敗存在直接的關係。而蜀漢的衰落,更是始於東吳偷襲荊州,斬殺關羽。從這一點來看,劉禪和東吳之間,可謂是國仇家恨,勢不兩立了。在此基礎上,在魏蜀吳三國中,劉禪在位時間是最長的,竟然有41年,因此,後主劉禪在位這麼長時間,完全有機會給劉備報仇,可是,結果是劉禪不僅沒有討伐東吳,更沒有提及要為父親劉備報仇雪恨,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沒有掌握實權,不管是他想不想為父親劉備報仇,都沒有向東吳發起戰爭的能力。公元223年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並開設丞相府。不久,再領益州牧,朝政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二
更何況作為托孤大臣,劉備曾對諸葛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即劉備授予了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的權力,再加上蜀漢初期,可謂內憂外患,這也是年輕的劉禪無法應對的局面,因此,後者也甘願做一個甩手掌櫃,由諸葛亮來處理蜀漢的大小事務。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諸葛亮沒有為劉禪報仇,率軍討伐東吳呢?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蜀漢實在太弱小了,根本無力再和東吳正面較量,再加上強大的曹魏在一旁虎視眈眈,如果諸葛亮不希望蜀漢走向滅亡的話,自然不會和東吳交戰。不僅不會和東吳交戰,諸葛亮還致力於恢復蜀吳聯盟,乃至於在孫權稱帝的時候,諸葛亮也只能派遣使者去祝賀。
三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一統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戰爭。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在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雖然開始執掌朝政,但是,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姜維等重臣,基本上都是支持北伐曹魏的。由此,此時的後主劉禪如果強行征討東吳,為父親報仇,必定遭到蔣琬、費禕、姜維等朝廷重臣的反對,從而導致蜀漢出現內耗的問題。
況且,就後主劉禪來說,也不是性格堅毅、雷厲風行之人,所以,自然不會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在此基礎上,後主劉禪也沒有提要為父親劉備報仇,至於姜維等人,則繼續將蜀漢的兵力用在北伐曹魏上。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正式走向滅亡。
四
最後,另一方面,對於後期的劉禪,親小人,遠賢臣,恐怕早已忘了為父親劉備的仇恨了。景耀元年(258年),鎮軍將軍陳祗病死,宦官黃皓開始專秉朝政。當然,沒有後主劉禪的寵信,黃皓也無法在蜀漢專權。比如劉禪弟弟劉永憎惡宦官黃皓,黃皓取得劉禪的信任把持朝政後,在劉禪耳邊讒言離間劉永,劉禪漸漸疏遠劉永,以致劉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見劉禪。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相繼去世後,後主劉禪寵信黃皓等小人,已經喪失了鬥志,更不會想到為父親劉備報仇了。
進一步來說,如果劉禪真的想為劉備報仇,其實是否東吳都是次要的,關鍵的是自己成為一位明君,恢復蜀漢國力,從而先恢復漢室江山,然後再攻打東吳也行。不過,後主劉禪顯然沒有這樣的志向,正如同他在蜀漢滅亡後「樂不思蜀」一樣,劉禪更希望過上安逸的生活,而不是像劉備一樣南征北戰。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