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蜀漢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力排眾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向蜀漢發動戰爭。主帥鍾會後奪取諸葛緒軍隊,率領魏國主力攻取漢中,與蜀將姜維、廖化對峙於劍閣。此時,鄧艾自率精銳部隊偷渡陰平,翻山越嶺,鑿山開路,行走荒無人煙的700餘里山路,最後到達蜀漢腹地,奇襲江油,蜀漢後主劉禪派諸葛瞻固守綿竹。鄧艾在綿竹大破諸葛瞻御林軍,兵臨成都城下。
此時,如果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從劍閣分兵回援,前後夾擊鄧艾,也無濟於事,很有可能改變不了結果。下面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先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簡要分析如下。
天時—大勢所趨,靠姜維無力回天
蜀漢:諸葛亮經歷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慘敗、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本來就比中原落後的益州更加貧窮,尤其是姜維連年北伐中原,勞民傷財,耗乾了蜀漢的最後積蓄。姜維的窮兵黷武,引起了劉禪和諸葛瞻的反感,產生了用閻宇取而代之的想法。後來,姜維與宦官黃皓不和,避居沓中屯田,此時,蜀漢君臣、將相不和,蜀漢的統治基礎已大大動搖。《三國演義》:正曰:「隴西有一去處,名曰沓中,此地極其肥壯。 將軍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
東吳:公元252年,大帝孫權病逝後,幼子孫亮即位,由諸葛恪、孫峻、孫綝內鬥不斷,大將軍諸葛恪、大將呂據、朱異、孫綝相繼被殺,孫亮被廢,內鬥使吳國的綜合國力嚴重削弱。此時的東吳,勉強自保,想要遠道救援蜀漢,難度極大。東吳財力、物力、軍事等方面和魏國相比,差距太大。
魏國:雖然也經歷了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王凌、毌丘儉文欽之叛及諸葛誕)、夏侯霸叛魏投蜀,未傷根基。恰恰相反,通過這幾次平叛,司馬家族掃滅了仍忠於曹魏的地方軍閥,將大權集中在司馬家族的手裡。因此,魏國的叛亂不但沒有減弱實力,還凝聚了力量,此時,魏國地方掌權者為司馬懿一手提攜的鄧艾、鍾會,將全國的軍隊掌握在司馬家族的手裡。
在多年的三國紛爭中,大部分是弱者蜀漢和東吳主動出擊,最強的魏國卻在防禦,僅有少數幾次是魏國進攻,如魏與吳石亭之戰、曹爽征伐蜀漢。這得益於三國大謀士參謀賈詡的休養生息之策,建議魏文帝曹丕靜觀其變,先治理好國家,國富民強再征戰。果不其然,經過了多年的休養生息,魏國中原地區人口、經濟、軍事遠遠超過了蜀漢和東吳。公元263年,經過四十多年的征戰,魏、蜀、吳三國的實力此消彼長,勝利的天平已經投向了魏國,非人力所能干預的。大勢所趨,即使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從劍閣回防,也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
地利—蜀道雖險,突破便可長驅直入
鄧艾偷渡陰平後,成都乃是平原,已無險可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只要度過最艱難的那一段路,就是一馬平川。秦惠文王平定巴、蜀時,重點在於艱難的蜀道,借道進入蜀地,平定巴、蜀就容易多了。當年劉備也是被益州牧劉璋引狼入室的,最終反客為主,佔據了益州。
歷史上,京城被圍,保衛戰取得勝利的鳳毛麟角,如戰國時期邯鄲保衛戰、明朝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衛戰,一個是魏、楚兩國聯軍與趙軍圍殲秦軍於邯鄲城下,另一個是內有于謙堅守,外有各地勤王軍隊來援。而此時的成都,僅有的七萬精銳御林軍都被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帶著在綿竹拼光了。鄧艾大軍兵臨城下後,成都無兵無將,只剩下老弱病殘,是很難守住的。《三國演義》中記載:瞻亦泣奏曰:「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雖肝腦塗地,不能補報。願陛下盡發成都之兵,與臣領去,決一死戰。」後主即撥成都兵將七萬與瞻。
蜀漢易守難攻,在人們的一般思維中,認為憑借天險,有大將姜維扼守劍閣,魏國來再多的兵將也無濟於事,可以高枕無憂。如果魏國打進來,便認為是天意,這麼堅固的防備,敵軍還從天而降,天要亡蜀,心裡防線奔潰了,只能順應投降。如江油城守將馬邈,在東川已丟的情況下,只是略微準備守城戰略物資,每天和夫人飲酒享樂,認為魏國攻不破姜維據守的劍閣。即使魏國大軍來到,投降便是,毫無身為將帥的守土之責。蜀漢地理位置越好,人們的依賴性越強。
人和—蜀漢內部派系分崩離析,投降派主導朝政
蜀漢有三部分派系組成,有益州本土勢力、劉焉劉璋勢力、劉備集團外來勢力、馬超等新附派,而劉備外來集團又分為元老派、荊州派,這還不算南蠻孟獲等附屬勢力。總之,蜀漢內部派系眾多,爭鬥複雜。有利了,大家搶著上,沒好處掉腦袋的事,都你推我讓。如劉備當年入川之時,就有張松、法正帶路黨,還有譙周等勸降派,最終兵不血刃入主成都。
後主劉禪主政後期,也是派系林立,如姜維等魏國降將、黃皓等宦官集團、「蜀中孔子」譙周等益州本土投降派、諸葛瞻等荊州二代等。當時姜維、張翼、廖化蜀漢大將都在劍閣與鍾會的大軍對峙,而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等二、三代青年將領在綿竹殉國,成都只剩下黃皓、譙周等投降派系。後主劉禪想固守成都,也無將可用,無兵可派。
試想,如果劉禪發動成都軍民誓死守衛成都,與成都共存亡,眾將士在城樓上浴血奮戰,而投降派卻打開城門,將鄧艾大軍放進來。這樣,劉禪不但守不住成都,還因此交惡於魏國,城破之後,成都老百姓面臨著的就是被洗劫。明朝崇禎皇帝就被宦官賣了,「闖王」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不到三天,守城太監曹化淳、兵部尚書張縉彥相繼打開城門,放進闖王大軍,致使崇禎梅山上吊。
演義中有官員建議,劉禪棄成都,移駕到南中七郡,憑險自守,暫借蠻兵,抵禦鄧艾大軍。還有更加激進的官員建議投奔盟友東吳,哪有寄人籬下的天子。昭烈皇帝劉備半生都在漂泊,寄人籬下,先後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依附過袁紹、劉表。而當時的情況為各路軍閥混戰不休,此時劉禪面臨的情況是三分天下,沒有可以借力打力的機會。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
此時,譙周與上一次勸降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一樣,又一次勸降益州的主人劉禪順應大勢,開門投降。如果劉禪不開城門投降,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勢力很有可能暗中與鄧艾大軍接觸,獻城投降。到了那時候,劉禪就是俘虜了,待遇可想而知會有多差。在「人和」這方面,蜀漢比起魏國來,實在是太差了。
結合成都劉禪遇到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即使後主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從劍閣分兵回援,兩路夾擊鄧艾大軍,能否擊敗鄧艾,轉危為安。
首先,劉禪能不能守得住成都,是一個未知數。
在戰爭初期,姜維面對鍾會大軍的猛烈進攻,決策失誤,丟了漢中,退守劍閣。劉禪為了劍閣萬無一失,派遣老將張翼、廖化前去支援,這就造成了成都空虛。劉禪的處境不容樂觀,蜀漢後期人才極度缺乏,大將更是稀少,能排得上號的也就是姜維、廖化、董厥,還都在劍閣防禦鍾會大軍,分身乏術。在鄧艾猶如天降般到了益州腹地,無將可派,只能出動「名過其實」的諸葛亮獨子諸葛瞻前去阻擋鄧艾大軍。諸葛瞻未聽從全軍覆沒,葬送了成都最後的精銳御林軍。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禪內無良將精兵,只有宦官黃皓、勸降派譙周,恐怕頃刻間便會有引路黨開城投降。因此,劉禪是很難守得住成都的。
其次,即使劉禪能守得住成都,姜維分兵回援,劍閣誰來守,誰去救援?
即使劉禪守得住成都,姜維從劍閣分兵回援,那派誰去救援呢?鄧艾和鍾會都是和姜維同級別的對手,如果姜維自己去救援成都,劍閣很難抵擋住鍾會大軍的猛烈進攻;如果派遣別人去救援成都,能是鄧艾的對手嗎?這就是兩難的問題,姜維分身乏術啊,想當年,諸葛亮和司馬懿棋逢對手,一對一,現在是一對二,兩面作戰,蜀漢幾乎沒贏的可能性。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虎牢關敗於劉、關、張,長安敗於李傕、郭汜、張濟、樊稠,濮陽敗於曹操手下許褚、典韋等六員大將。楚漢相爭中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是敗於劉邦和韓信的兩面夾擊。因此,個人再厲害,以一敵多,也不是對手。姜維遇到的情況就和項羽是一樣的,他無論是對上鄧艾,還是鍾會,都不落下風,在兩人的夾擊之下,只能仰天長歎。
正是因為陽平關、漢中丟失,劍閣危在旦夕,張翼、廖化和董厥才前去助姜維一臂之力。如果姜維回援成都,劍閣與鍾會大軍相持的局面便會打破,鍾會大軍長驅直入,與鄧艾軍隊合擊姜維的軍隊,蜀漢還是避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最後,即使兩路夾擊,擊退鄧艾,守住成都,長安司馬昭還有十萬大軍虎視眈眈。
司馬昭為了滅蜀,頂著魏國滿朝文武的反對壓力,傾全國之力,發動了滅蜀之戰。如果失敗,自己的權威會受到挑戰,後果不堪設想。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大軍攻擊魏國,慘敗而歸,權勢一落千丈,被孫峻所殺,魏國前大將軍曹爽好大喜功,發動滅蜀之戰,因準備不充分,不明蜀地地形,大敗而歸。而現在輪到自己了,司馬昭如果失敗,毫無疑問,諸葛恪和曹爽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鑒,如果勝利,那就是天大的功勞,晉封為王,加九錫。
因此,蜀漢即使抗住了魏國的這次進攻,司馬昭也會繼續發動第二次滅蜀之戰。蜀漢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中原,勞民傷財,勞而無功,已經禁不起任何戰亂了。之前,戰爭在魏國境內,蜀漢老百姓受到的戰亂還不是特別大,而這次,戰火燃燒到了蜀漢本土,有戰爭,就有傷亡,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經過這次戰爭,蜀漢的大軍損失慘重,如諸葛瞻在綿竹損失了七萬精銳御林軍。如果司馬昭率領十萬大軍再次進攻蜀漢,蜀漢拿什麼來抵抗。《三國演義》:會接書,書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於長安。相見在近,以此先報。
有人說,蜀漢還有南中七郡,那是南蠻地帶,蜀漢強盛時,尚可服從管束,此時,南蠻少數民族是不會為蜀漢盡忠的。還有人說,可以依靠盟友東吳,你如果實力相當時,就是盟友,如果面臨亡國時,東吳還會伸出援手嗎?那時東吳肯定會趁火打劫,瓜分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