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寧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呂伯奢案的真相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寧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呂伯奢案的真相

廣為人所熟知的,曹操有一句終生定性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中給他添加進去的,奸雄的「真性情」到了這時顯露無遺。

按照演義的邏輯,曹操是在一件他人生中的著名事件裡說出這句話的,在這個經典案例裡,曹操所扮演的是一個劊子手的角色,「本色」演出讓這位後來被追封的皇帝成為名副其實的影帝級別人物。

歷史上沒有人能夠像他這樣暢快淋漓地展現出人性的邪惡面,而且還是以一種光明正大、豪不愧疚的形式。

我們所知道的,這個事件為後來的中國人耳熟能詳,並讓曹操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明確的定位。如果非得給它加上一個題目,我暫且稱它為:「呂伯奢全家被殺案始末。」

事件進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謀殺董卓失敗後,成為通緝犯的曹操逃出京城,途徑中牟,波瀾不驚的演繹了一段「捉放曹」故事,從而有幸結識陳宮,一同跑路。走了幾天後,兩人路過成皋,曹操告訴陳宮,他老爹有個結拜兄弟呂伯奢住在這個地方,可以去尋求住宿。兩人來到呂伯奢莊上,呂伯奢熱情招待了兩人,還主動地出去為兩人買好酒。

曹操與陳宮坐了很久,沒見到呂伯奢回來,卻是聽到了磨刀聲。曹操疑心病發作,帶著陳宮搞起了竊聽。他們聽到呂伯奢家人,正在談論著「殺什麼東西」的勾當,顯然這是兩人了。曹操決定先下手為強,和陳宮拔劍直衝而入,對著呂伯奢家人大開殺戒,不管男女,總共殺掉八人。

等到殺完了人,兩人才在廚房裡發現了一頭豬,兩人這才明白,原來呂伯奢家人所談論是殺豬,而不是兩人。兩人只得再次匆匆跑路,途中正巧碰上了買酒的呂伯奢。起先,由於是做了虧心事,曹操只是和呂伯奢有搭沒搭地說上兩句,只顧著趕路,沒走上幾步,曹操「醒悟」過來,撥轉馬頭,趕上呂伯奢,拔劍將呂伯奢殺死。

陳宮看不過去了,說先前是誤殺,還可以諒解,現在為什麼還要做得這麼絕?曹操說,呂伯奢回到家裡,看到死了這麼多人,一定不會放過我們兩個。他如果是帶著很多人來追我們,那時候就不好對付了。

陳宮說,知道了還殺,那是很沒有道義的。接著,曹操說出了那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一代奸雄本色就此長成!

羅貫中這段故事寫得極其出彩,反覆曲折之中,給予了曹操一個明確定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於紙上。這之後的曹操,始終貫徹著這一準則,在人生奮鬥史上,心口如一做著真小人,而將所有偽善拋棄殆盡。

曹操殺呂伯奢及其全家,手段確實很毒辣,不少人讀了這篇,必定引不小的震動,因而對曹操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當然,這是非常糟糕的印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但是說好話的也不是沒有,有人就從中看到了積極意義,那是因修訂《三國演義》而為後人所熟知的毛宗崗父子。(註: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版本基本上都是以毛綸、毛宗崗父子的批點本為基礎,雖然掛著父子的名頭,其實出力最多的是兒子毛宗崗。)

在《三國演義》的批注中,毛宗崗提到:曹操殺害呂伯奢一家子,是因為誤會引起的,因而這是可以原諒的。等到他殺掉呂伯奢,那就說不過去了,太惡毒了!他還說出了「寧願是我對不起天下所有人,也別想讓天下人對不起我」這樣的話,讀書的人看到這裡,沒有一個人不想破口大罵譴責他的,甚至有些人都有爭相殺掉他的念頭的。他們所不知道的,這就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長處了。試問下看天下人,哪個人沒有過這樣的想法?又有哪個人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來?至於那些道學家,只是會反過來說:「寧願是天下所有人對不起我,也別想讓我對不起天下所有人。」這也只是嘴上說得好聽些,但是你去看看他們的行為,卻是在私底下一步步地學著曹操所說的這兩句話,這樣來說,曹操還不愧為是一個心口如一的真小人,而像這些人的口是心非,反倒是比不上曹操做得這麼直接痛快。所以我要說:「這就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長處了。」

毛宗崗父子對於曹操沒有多大的好感,在批點本中,將原先羅貫中筆下有利於曹操「高、大、全」形象的描述,幾乎全都刪除,並做了「貶低性」的藝術加工,使之成為更加「暗黑」形象。在這個評點中,雖然也是沒有美化曹操,將他看做是「小人」,但引進了「心口如一」的說法,「小人」性質裡「真」的含金量有所提升,並指出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也算是給曹操同志的負面形象加了點正數分。當然,以毛宗崗父子的邏輯,曹操的印象分怎麼加也不會是變成正數的。

我們所知道的,演義是添油加醋的歷史,儘管《三國演義》頂著「七實三虛」的名頭,其中也不免地有著很多水份的存在。呂伯奢全家被殺事件,正版的《三國誌 武帝紀》裡卻是沒有記載的,裴松之在作注時卻是提供了三個版本,以供參考。這三個版本,在記述這件事,各有出入,甚至有點南轅北撤的意味。

第一個版本:《魏書》說。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魏書》的作者是王沈,這位老兄雖然是曹魏大臣,卻是司馬氏家族的死黨,我曾經提及過的「曹髦被殺事件」中的告密人就是他和王業。由於有了這個「功績」在,後人對他評價不高,品行的不佳,推廣到所做的史書上,也是「可圈可點。」後來人給他的《魏書》的評定,蓋棺論定的是十一個字:「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顯然,不是很靠譜,有點失真。

來看下事件的過程:

曹操認定董卓最終不會有好下場,沒有接受董卓以朝廷名義所下達的驍騎校尉的任命,跑路回了老家。途中,曹操帶著幾騎人馬正好路過老相識成皋呂伯奢的家,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們對曹操隨身攜帶的財物很有想法,聯合起來對曹操實施了打劫。他們搶奪了曹操以及從人的馬和財物,曹操奮力反抗親手殺掉好幾個人。

這樣看來,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屬於正當防衛,是呂伯奢家人先對不起他,想要劫持他,他才動的手,最後鬧出了人命案,最多也就屬於防衛過當。值得注意的一點,呂伯奢家人並沒有被滿門屠殺,倖存者應該是不少。

如果根據這一條的引述,曹操的形象還是正面的,為保護私人財產不受侵犯,奮起反抗的行為,還頗有些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魏國的領路人展現的是一種鬥士的豪情。與此同時,作為反面教材,呂伯奢家人及其賓客為曹操的上位很好地做足了鋪墊。

當然,這只是一種「一面之詞。」

第二個版本:《世語》說。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這本《世語》不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掛著劉義慶名頭的《世說新語》,因而如果你去翻閱《世說新語》是找不到這條的,現在網上還有很多人將它搞混了。《世語》也叫做《魏晉世語》,裴松之在給《三國誌》作注時經常引用到它,著作者是晉朝人郭頒。

郭頒的事跡沒有啥好提的,《世語》也沒流傳下來,散見在各種史籍中,後人對《世語》的評價不是很高,認為其中記載的很多東西,都是在瞎說,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出處。《三國誌集解》作者盧弼說郭頒編撰《魏晉世語》:「最為卑劣,其中虛錯如此者,往往有之。」

還是來回顧下劇情:

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他的五個兒子都在,他們很是客氣地招待了曹操。曹操知道自己違背了董卓的任命,懷疑呂伯奢的兒子們可能要對自己下手,也就先下手為強,在當天晚上親手殺掉呂伯奢家八個人後,揚長而去。

到了這裡,曹操變得不太體面,只是因為一點摸不著頭緒的懷疑,就殺掉呂伯奢家的許多人,這簡直就是「濫殺無辜」的典範。人家都是好好招待著你,也沒有其他過分的舉動,曹操的恩將仇報,很大程度上就是忘恩負義的行為。

既然是懷疑,也用不著殺人,可以選擇悄悄地離去,遠遠地躲開了,採用這樣激烈的手段,表明曹操殘殺本性的存在,暴露出人性中的邪惡面。英雄降格成為梟雄,也只是在這一步之間。

當然,這也只是「一面之詞。」

第三個版本:《雜記》說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寫《雜記》的是晉朝人孫盛,如果百度下,百度詞條中有關他的百度百科,全都是好評,並且還給予了其「良史」的頭銜,似乎著這個「著名史學家」真是那麼一回事兒。

說句實在話,本人對孫盛的瞭解並不多,但也曾經聽到過當代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說過的一句對孫盛的評論「通天老狐,醉則現尾。」

再看事情過程:

曹操聽到了異常動靜(食器聲,有的解釋為刀具發出的聲音,也有的解釋為廚房器皿的聲音),認為這是想要謀害自己,於是當天晚上就殺掉呂伯奢家的好多人。殺完人後,曹操淒愴(悲淒愴然)地說:「寧願我對不起別人,也不能讓別人對不起我!」接著,他就跑路了。

這個版本還是比較無限接近《三國演義》的,多添加了曹操說話時的神情,說的話著重點也有所減弱,過程更為簡化,但核心內容卻是沒有變。主題思想上,曹操雖然也是誤會殺人,雖然也是死不認錯,但並不怎麼理直氣壯,多了幾分淒涼,比起《三國演義》的臉譜化更為人性化。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出這三個版本,到底哪個最為符合歷史,甚至有人說這三個版本全都是不能成立的,鑒於撰寫作者的本性,後面這個說法倒是很有市場。三個版本之間的說法差距太大,中心人物的本質差別太大,這成為了人們爭議的焦點。

他們執著於單個版本,從而為自己所設定的主題思想服務,曹操時而成為英雄,曹操時而又泯滅了人性,在他們的論述中,各個版本的運用,成為或是開脫曹操,或是抹黑曹操的最為有力手段。

其實,如果真是要編排,三個版本還是可以融合到一起,勾勒出的情節大致就是這樣的:曹操從京城跑出來,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五個兒子招待了他。這幾個兒子的某些舉動引起了曹操的懷疑,外加上更為確切的「食器聲」,曹操就動手了。幾個兒子也不示弱,帶著賓客和曹操大打出手,還搶奪了曹操的馬匹和財物。曹操帶著隨從們進行抵抗,在殺掉呂伯奢家八個人後,曹操很淒愴地說:「寧願我對不起別人,也不能讓別人對不起我!」接著,他就跑路了。

雖然融合上有小細節上的偏差,但也頗能自圓其說,這也不失為另外的一個版本,暫且就叫它「綜合版。」

這最後得出的版本中,呂伯奢一家被殺,顯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全然不能歸結於一個源頭。曹操有不對的地方,呂伯奢的兒子也有不對的地方,雙方因為誤會產生了一場械鬥,以互有傷亡的代價終結。劇情不是那麼狗血,人物貼近實際,只是有著生拼硬湊的痕跡。

呂伯奢家人被殺事件,最終是要成為了謎案的,再沒有統一定論出來以前,這必將是一個爭論話題。值得注意的一點,很多人知道呂伯奢家人被殺,陳宮是不在場的,在《三國演義》中他純屬是友情客串,但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呂伯奢並沒有死。

無論是去看哪一個版本,都沒有提及到呂伯奢的被殺,雖然他的家裡人被殺掉不少,他依然健在的事實是不可迴避的,因而呂伯奢家被滅門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

作為一個象徵性的符號化人物,呂伯奢老兄其實連登場的機會都沒有。(原文來自野狼文史工作室)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