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家族DNA:古墓牙齒竟解開曹操身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家族DNA:古墓牙齒竟解開曹操身世

由於家族基因間沒有關係,「曹操是漢代丞相曹參後人」這一說法有誤;而現有的夏侯氏基因與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從夏侯氏抱養的說法也不準確。

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佈了關於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

專家表示,通過現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檢測的雙重驗證,認為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體SNP突變類型為O2*-M268。

該課題組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和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輝教授領銜。

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雜誌《人類遺傳學報》上。

有基因學家表示,此前引發強烈爭議的河南安陽曹操墓真偽,可以借助曹操後人的現代DNA來進行驗證。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最終得到確認就是曹操墓。

之後,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安陽東漢大墓墓主為曹操,但民間質疑墓穴造假之聲一直未絕。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於軍表示,古人化石如牙齒等雖然可能出現DNA破損等情況。

但還是可以通過其中一段DNA進行測序,如果要驗證河南安陽發現的到底是不是曹操本人,理論上是可以與後人DNA反推出來的結果相比較得出結論。

2009年,河南安陽對外宣佈發現曹操墓,消息一出即引發巨大轟動,並始終伴隨真偽爭議。同年,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實驗室開始展開大規模項目,試圖通過曹操後人DNA來反推曹操身世。

徵集血樣「滴血認親」

據國內媒體消息,課題組表示,2009年至今,上述課題組的專家一直在全國各地採集曹操後人(男性)的靜脈血樣本。

採集對像包括79個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個夏侯、操等姓氏在內的男性志願者,最終的樣本總量超過1000例。

與此同時,課題組專家對全國各地258個曹姓家譜(其中118個在上海圖書館)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並與史書和地方志參照,試圖找到曹氏遷徙的可能線索。

「比如曹氏各個分支的祖先以及現居住地與歷史記載上曹操後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經過這一步驟的研究,課題組篩選出8支持有家譜、經過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找到這8支曹氏族群後,專家再對他們的DNA進行了檢測。「人類DNA共有30億個鹼基對組合成23對染色體和線粒體,男性獨有的、鹼基對也比較穩定的Y染色體是最合適的檢測對象。」

李輝說,「經過複雜的Y染色體DNA全序列檢測,最終發現其中6個家族屬於O2*-M268的基因類型,這6支O2*-M268類型樣本的祖先交匯點在1800年至2000年前,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輝認為,這些家族共同檢出了一個非常罕見的染色體類型,這個比例在全國人口只佔到5%左右。

「假定他們都是仿冒的,那麼巧合概率就等於這個基因型所佔人口比例的乘積,也就是5%的5次方。所以說,他們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三。因此在法醫學上可以認定,他們是真實的曹操後代。」

2011年12月28日,課題組宣佈已定位曹操家族DNA,並找到最有可能是曹操後代的6支族群,立刻引發了強烈反響。當時,李輝估算該類型屬於曹操的可能性是92.71%。

儘管根據現代曹姓後人的基因,復旦大學課題組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但研究並未結束。

早在2011年初,李輝來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在當地文物主管部門的積極配合下,課題組專家在庫房內找到兩顆牙齒—均是在上世紀70年代從曹氏宗族墓「元寶坑一號墓」中出土。

結合曹氏宗族墓考古挖掘領隊李燦和現場挖掘人的口述和「元寶坑一號墓」墓室內中央位置的墓磚銘文「河間明府」,最終確定兩顆牙齒均來源於曹操叔祖父河間相曹鼎。

課題組帶回一顆保存較好的牙齒回到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開展古DNA測試。

2012年底,根據現代基因和古DNA的雙重驗證,課題組得出最終結論—100%確定曹操家族DNA。

家譜記載為曹操直系後代的現代8個獨立家族中,有6個家族的Y染色體為少見的O2*-M268,顯著性達到P=9×105,證明曹操Y染色體是該類型。

而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輩墓葬元寶坑1號墓的遺骨(系曹騰弟河間相曹鼎)也屬於此類型,與現代曹操後人緊密關聯。夏侯氏、曹參後人都不是該類型。故此,曹操之父來自家族內部過繼,該家族並非曹參本族。

目前找到的曹操後人有9支(其中6支有家譜記載),分別來自安徽績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蘇海門、廣東徐聞、江蘇鹽城、山東乳山、遼寧東港、遼寧鐵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