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乂[yi]是東漢末年南陽人,他老爸呂常,曾受命送未來蜀主劉璋父親劉焉入蜀任職。
當時天下大亂,到蜀地後,蜀中幾派勢力殺成一團,官道封鎖,呂常竟不能回家,死在蜀地。
呂乂
他的兒子呂乂當時年幼,在缺少父愛下長大。呂乂爭氣,從小愛讀書,尤喜彈琴,文雅氣十足。劉備拿下益州後,呂乂因才華出眾,進入劉備集團任職,後政聲頗佳,呂乂升任綿竹縣縣令。
呂乂從小無父,飽嘗人間疾苦,心地善良,愛民如子,治理地方,清聲不絕。在蜀漢疆域裡的縣級城市官員中堪稱楷模,於是蜀漢朝廷又提拔他為巴郡太守。
劉備征東吳死後,諸葛亮當權。隨後的歲月裡,蜀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伐魏。
諸葛承繼劉備遺志,攻打魏國,出師頻繁。但蜀漢相對於魏吳來說國力弱小,兵源糧草常有不足。連年征戰,蜀漢各地執行徵兵和籌集糧草任務壓力極大,皆因所需量過大,有些地方難以短期湊齊。雖在諸葛亮強壓之下不敢造次,但隨著難度加大,而陽奉陰違者居多。
但我們這位傑出的地方管理者,堪稱諸葛亮的鐵桿粉絲。雷厲風行的呂乂迎難而上,總能每次超額完成孔明交給的徵收任務,他無疑成為孔明北伐大計的積極支持者。
諸葛亮
由於孔明伐魏頻度空前,前線甚至出現了逃跑的士兵。呂乂有一次徵調五千人馬,他恩威並施,送交軍前,五千人馬竟然無一叛離。孔明對其才幹真是讚不絕口,視其為股肱。因漢中地區所轄甚廣,離線很近,諸葛亮直接將其調任漢中太守,專督徵兵和糧草事宜,可謂信任之極。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屢建功勳的呂乂又升任為蜀郡太守。
蜀郡為京城所在地,達官貴人極多,在此任上,呂乂因辦一事而震驚全國。由於蜀郡是蜀漢中樞,戶口眾多,是蜀漢軍隊的兵源倉庫。
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朝廷的控制力下降,很多不願打仗的士兵開始逃跑,於是軍政當權者吃空餉,搞得一片混亂。呂乂就任後,採用開導勸諭之法,希望本郡那些跑走的士兵能夠回來。他的措施得當,工作到位,竟使脫漏軍籍而自願回來的人超過一萬人,既解決了軍士逃跑之困,又讓吃空餉的人極具無奈。
呂乂之舉算是讓蜀漢上下皆服,後主劉禪更是渴望天天見到他。
後主劉禪
於是呂乂順理成章進入中央政府,擔任位高權重的尚書令一職。此職太重要了,蜀漢重要官員李嚴,法正,蔣琬 ,費禕都任過此職,實際權力相當於宰相。
不過呂乂作為地方官員辦事游刃有餘,但在中央任職負面影響竟然多了去。
朝廷裡人事關係複雜,有背景的人太多,他的經驗在這用不上。他一向以為對民眾要寬仁,對官員要嚴格。可在地方上,他是老大,朝廷中到處是高官,藕斷絲連,動一人就要得罪一片人。
擔任尚書令以來,呂乂雖謹慎小心,注意言語之失,已夠細微。不過執法嚴酷,顯得不近人情,朝廷官員大多不喜歡他,於是名聲受損。蜀漢官員背後皆稱其不過如此,徒有虛名。
呂乂半生積聚的清名竟因在朝廷中難以平衡的關係網面前遭遇腰斬,心情鬱悶。公元251年,他懷著諸多說不清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稱其「臨郡則垂稱,處朝則被損」,真正確實是妥當之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