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因為他的這些品格,稱得上中國古代的優秀戰將,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是三國時期的曹魏著名將領。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羅貫中對他的品德、智謀、情義、勇猛,都有正面的描寫。
對照演義和正史,也沒有太大的出入,在羅貫中整個褒劉抑曹的思想下,做到這一點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徐晃自扶保曹操起,曹魏的各種大小戰役都參加過。從攻徐州呂布、白馬坡戰顏良文丑,從參加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到戰馬超、漢中攻張魯、漢水一戰、漢中戰劉備、救樊城、曹丕伐吳,一直到討伐孟達的謝幕戰,他走完了作為武將的戎馬一生。
曹操麾下戰將如雲,徐晃出戰多,說明曹操看好他,重用他。羅貫中在演義中經常提起他,說明羅貫中也看重他
解讀徐晃這個人物,他所具備的一些品格,可以稱得上古代的優秀戰將。
徐晃忠義不輸關羽
通過兩件事足可以看出徐晃的忠義:
當徐晃跟隨楊奉討敵,在他手下做騎都尉時,楊奉是李傕手下的將領。由於李傕、郭汜在長安叛亂並刀兵相見,漢獻帝劉協任由此二人擺佈。徐晃勸說楊奉脫離李催,保護獻帝去洛陽。
楊奉聽從了他的建議,和將軍董承等人一起護送獻帝返回洛陽。這是徐晃還是一個小小的騎都尉時,對國家的忠義。
後來徐晃決定不再屈身於楊、韓俗輩,要扶保曹操時,曹操手下將領滿寵勸說他殺掉楊奉、韓暹,作為討曹操歡心的見面禮。
徐晃說「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 給予了斷然回絕。徐晃的以義為重,讓滿寵禁不住脫口讚揚「公真乃義士也。」
徐晃從扶保漢室,到離開楊奉投奔曹操,皆是在那個封建時代,一個有抱負的武將「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正確選擇,他所表現出的忠義難能可貴,絲毫不輸關羽。
當今社會現實中,有些管理人員離開原企業後,把原企業和老闆貶的一文不值,甚至帶走公司核心技術或機密,或為謀取巨額私利,或為惡意搞垮原企業作為報復,職業操守盡失。
徐晃的忠義,真應該是當今職場人士學習的榜樣,也應該是企業老闆使用管理人員的參考標準。
徐晃智勇雙全,戰功赫赫
徐晃使大斧,力量不俗,號稱三國第一斧。每逢隨曹操出戰,曹操總是回顧陣中,大喊一聲「公明何在」,充分體現了曹操對徐晃陣前殺敵的倚重。
徐晃出戰也是極有氣勢的:「一將手持大斧,飛驟驊騮,只一合,斬催勇於馬下,隨後的李樂同樣被一合斬於馬下。」足見徐晃的勇武和銳不可當。
徐晃自從投奔曹操後,在官渡之戰前從軍破顏良,率軍擊殺河北著名將領之首文丑,一直到後來的斗趙雲,戰關羽,拼許楮,戰黃忠,斗張飛,看看這些對手的實力,徐晃的勇武就可見一斑。
徐晃在曹操大宴銅雀台時,射柳條飛取錦袍,也表明他的箭法在曹營中首屈一指,不見得會輸於轅門射戟的呂布和百步穿楊的黃忠。所謂藝多不壓身,這也是徐晃作為武將「勇」的一面。
而徐晃解樊城之危的經典之戰,被曹操贊曰:「孤用兵30餘年,未嘗敢長驅竟如敵圍,公明真乃膽識兼優者也」。可見曹操對他的賞識。
徐晃「智」的一面主要體現在三件事中:
一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圍攻鄴城,同時攻克邯鄲後,邯鄲附近的易陽縣令韓范假意表示投降。徐晃沒有用兵,而是射一封箭書,向韓范詳細陳述了成敗利害,說服了韓范心悅誠服地歸降。徐晃智取易陽,避免了軍士傷亡和巨大的戰爭物資損耗。
二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當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時,曹操問計於徐晃。徐晃獻計「今盡屯兵於關上,此去河西,必無準備,若得一軍暗渡,先截其歸路,丞相徑發河北擊之,倆不相應,勢必危貽」。
曹操從了徐晃的破敵之策,又採納了謀士參謀賈詡的計謀,大破關中軍。徐晃作為陣前戰將,他在此一役中的謀略,已經相當於半個謀士參謀
三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進攻漢中時,襲擊馬鳴閣,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被徐晃擊敗,蜀軍自投山谷。
曹操高興的稱讚說:「將軍這一舉粉碎了劉備的計劃,真是妙計中的妙計啊!」。曹操可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智謀家,從他嘴裡如此讚揚徐晃,也可見徐晃智謀不俗。
由以上幾個戰例足見徐晃智勇雙全,戰功赫赫。在三國時期的武將中,還沒有發現比徐晃的智謀記載更多的。
徐晃勇略而不失善良
當徐晃射箭書招降了易陽令韓范,曹操由於惱怒欲屠城報復。徐晃勸告曹操說:「如今袁譚、袁尚還沒有被擊敗,沒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滅了易陽,明日那些城池都會死命防守,河北就沒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請求您招降易陽來給各城看,那樣他們都會望風歸順。」曹操採納了徐晃的良言。
曹操後來能夠很快的翦除鄴城羽翼,攻克鄴城,奪得翼州,和他聽取了徐晃的這一建議是分不開的。
要知道,在那狼煙四起,兵戈鐵馬的三國時期,很多武將信奉屠萬為雄,殺得百萬人方為雄中雄,無不以多殺人來爭取加官進爵。而徐晃的這一良言避免了全城百姓被屠殺,足以見他難能可貴的善良的一面。
徐晃國事為上,陣前公私分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樊城,並且水淹七軍,全殲前來援救樊城的於禁、龐德等軍。曹操派徐晃領兵前去救援。由於徐晃與關羽平素相交甚厚,因此兩軍對陣後,二人並未交戰,而是遙相共語,傾訴別情,互道仰慕。
這對老朋友剛敘完舊情,徐晃忽然回頭厲聲向軍中傳令:「有得關雲長頭者,賞金千斤。」關羽大驚失色的慌忙問道:「公明何出此言?」
徐晃正色道:「如今各為其主,國事為上,不敢以私廢公。」於是擊鼓大進,擊敗關羽,解了樊城之圍。
在這一點上,徐晃的國事為上,陣前公私分明,與關羽的華容道義放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徐晃對得起主公曹操,而關羽卻對不起主公兼大哥的劉備。
現在我們常講,領導幹部要有感情,但是也要有原則,做事公私分明,徐晃就是一個好榜樣。
徐晃謹慎簡樸,不居功自傲
徐晃戎馬一生,每逢戰事,他總是及早派人到遠處偵察敵情,事先設想好各種可能對勝利有影響的因素,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這是他謹慎細心的一面。
徐晃深得曹操器重,功勞顯赫,卻能做到一生簡樸,對自己約束很嚴。甚至於,徐晃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斂以時服。
徐晃的簡樸,在那個武將追求功名和榮華富貴的年代,確實顯得很難得。
當楊奉聽從徐晃建議護送獻帝返回洛陽後,當時護駕有功者為名利而爭鬥不休,而徐晃卻不為所動,這表現出了他不居功自傲。
而徐晃帶兵,部伍整肅,軍威嚴整,令行禁止,這也表現出了他從不恃寵而驕。
徐晃每戰有功,但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
徐晃把為曹操的統一事業而戰鬥當做自己的理想,他常對身邊的人講:「古人總以遇上賢明君主為幸事,現在我也有幸遇到了,便理應盡心竭力以報效知遇之恩,又怎能只為一己之利而沽名釣譽呢?」徐晃並以此為動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動。
徐晃這話說的可謂至誠至真,即使過去了近1800餘年,這話也一點都不過時。如果你為老闆打工,也是這種心態和品格,老闆不欣賞你才怪。
徐晃的這種品質很可能和他喜歡秉燭夜讀有關,徐晃在兩軍鏖戰之際,也不忘秉燭夜讀,頗有關雲長之范,也因此被人稱為儒將。
只有喜歡讀書的人,才能明白更多事理,才能更加深明大意。這也解釋了,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以外,只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徐晃和關羽,實乃英雄惺惺相惜耳。
在當今社會,無論做人做事,像徐晃這樣的人,到哪都會大受青睞。
徐晃是令人稱道的古代優秀戰將
《三國誌》裡,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被曹操盛讚「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而當看到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更稱讚「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得到曹操如此高評價的人,恐怕沒有幾個
徐晃無論在對峙擁有五虎上將的劉備,還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以及諸葛瑾都表現優異,徐晃是曹營中,也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為驍勇善戰的將領之一。
而縱觀徐晃的一生,無論在哪一方面,德、智、義、勇,羅貫中都有對徐晃的正面描寫,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為數不多的此類人物之一。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去世,享年59歲,被謚「壯侯」。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徐晃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羅貫中曾贊徐晃:「降明權成厚,爭津定策高。揚名攻不備,陷敵戰當鏖。欲虜平襄漢,還屯振節旄。功逾孫子右,魏武過情褒。」
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也曾寫詩讚頌徐晃:魏武尊高,猥知徐晃。簡冊增輝,尊彝動彩。
現代《辭海》裡說:長驅直入徐公明,一箭雙鵰長孫晟。
看三國,你會慢慢接觸到更廣闊的歷史,更光輝的歲月。看徐晃,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在那段歷史的陰謀與詭辯,權利與慾望,輝煌與落魄,豪情壯語中,徐晃身上似乎有著一種我們心目中理想化的著名將領所應具備的所有優良品質。
穿越千年歷史雲煙,儘管我們對徐晃的認識,有些會打上封建思想的印記,然而,他那些可貴的品格,卻足以稱得上我國古代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