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的性格如何?他為何能位列“五子良將”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徐晃的性格如何?他為何能位列“五子良將”呢?

徐晃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徐晃不僅作戰英勇,而且眼光長遠,洞悉人心,曉明國事,精於兵法。在加上他治軍嚴謹,實在是難得的智勇雙全的大將。

徐晃早期效命於車騎將軍楊奉。李催、郭汜亂長安時,徐晃勸楊奉出兵保駕,然後迎天子建都洛陽。徐晃之計與荀彧、田豐等人不謀而合,只是他闡述得不夠清楚,想得不夠深遠。

曹操滅袁紹時派徐晃攻取易陽。為了勸降易陽令韓范,徐晃寫了一封信陳說勝敗利弊,然後將信射入城中。韓范看了信,便舉城投降。曹操在為《孫子兵法》註釋時,曾寫道「聖人之用兵,戰而時動,不得已而為之」。徐晃深知兵伐的害處,為曹操樹立名譽,致力於息兵養民,以理服人,可見他是位社稷之才。

曹操欲屠易陽城,徐晃進言::「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誠,則莫不望風。」曹操聽了徐晃的勸說,放棄屠城,果然有其它城縣來降。「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厲」,徐晃以一個謀士參謀的角度為曹操長遠的大業考慮。他提倡以仁治國,以德服人。《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徐晃正是一員明曉國之大事的將軍。

曹操出征馬超,到達潼關,擔心不能渡過黃河,就求計於徐晃。徐晃答:「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蒲渡阪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裡,賊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使,大破馬超。常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徐晃提出偷渡蒲阪津的計劃就是基於他對敵人的深透瞭解。而他僅僅從「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就可以看出「其無謀也」,眼光之準,分析之透徹,實在是尋常的武將不可攀比的。

劉備派遣陳式襲擊馬鳴閣,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徐晃擊敗陳式。蜀軍大亂,不少人跌入深谷,損失慘重。曹操讚道:「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迂直之術,在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掌握了迂直,就可以利用地形制勝。劉備先佔定軍山,而後得漢中,就是聽取了法正的迂直之法,避免正面作戰,以巧打快。馬鳴閣之戰中,徐晃看準地形,正面打擊劉備的部隊,佔領有利地勢,阻撓劉備的進攻。可見徐晃也曉通迂直之術。

徐晃人物簡介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為右將軍,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戰中,徐晃隨曹操擊敗了投靠袁紹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進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此擊敗文丑,被拜為偏將軍。後與曹洪擊(隱)人祝臂,破之。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作戰,不勝而還,堅壁自守。時袁紹數千車糧草至官渡。謀士參謀荀攸對曹操說:「袁紹的運糧車旦夕間就到了,其押運糧草的將領韓勇猛但輕敵,出擊可以將他打敗」。曹操問:「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荀攸說:「徐晃可以。」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帶著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其輜重。此戰,徐晃功勞最大,被封為都亭侯。

徐晃一生儉樸,對自己約束很嚴,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斂以時服。而且他每戰有功,但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徐晃用兵作戰都把斥候派到很遠的地方。先做出打不贏的樣子,然後再奮勇作戰,追殺敵人奪取勝利,兵士們常常忙得沒有空閒吃飯,可謂別具一格。徐晃常歎息著說:「古代的人常會憂慮遇不到賢明的國君,我現在有幸遇到了明主,尤其應當立功報效國君,哪裡是為了個人名譽才做的!」所以徐晃把為曹魏的統一事業而戰鬥當作自己效力的機會,以此為動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動。顯出了他那可貴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戰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