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談及漢末三國不能迴避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然而,經過幾千年的代代相傳,特別是後世《三國演義》的追捧,其真實形象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
因為距離歷史越近的時期寫成的書籍則往往距離史實越近,所以先看看,西晉陳壽《三國誌》是怎樣評價諸葛孔明的。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簡言之,諸葛亮是一個成功卓越的政治、軍事家。但他作為政治家的才能高於其作為軍事家的才能。而在他軍事領域的造詣中,其治軍的才能又高於他領兵的才能。即所謂「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自古以來,軍事家分兩種,戰場型和統帥型,二者皆備最佳,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將才」和「帥才」。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統帥型的軍事家。例如,北伐退軍時,司馬懿曾來到他駐紮營寨的地方勘查,並大加讚賞道:「天下奇才也!」也就是說,作為對手,司馬懿是高度肯定了其軍事才能,甚至覺得自己不如諸葛亮。
那當時的蜀漢有沒有戰場型人物呢?應該說是有的,比如魏延。而馬謖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我想,以孔明的智商不至於連什麼是真才實學什麼是假把式都看不出來吧。
而孔明為何長期讓魏延坐冷板凳。例如,第一次出師北伐,便否定其從子午谷進軍的奇謀,以至於其在自己百年之後死於內鬥呢?
然而無論當時真實情況是怎樣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守街亭的主將魏延,蜀軍必不會有如此慘痛失敗。
另外,諸葛亮治蜀期間,連年累月的進行透支國力的北伐,渴望實現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宏圖偉業。說的浪漫一些,就如同《三國演義》篇尾長詩所言。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只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因此,之所以失敗,除了國運天數,更是他的治國理念,其實可以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窮兵黷武。其治國方式嚴重傷害了蜀漢本身就十分弱小的國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其滅亡。
連年累月的戰爭,蜀民面有菜色。以孔明之才,匡扶漢室且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更何況孔明死後的蔣琬、費禕、姜維等人了。因而,最後的結局也必定是「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另外,後主劉禪也並非小說所言的那般昏庸無能。也許是長期生活在相父陰影下,孔明死後便將丞相蔣琬和大將軍費禕的職權範圍進行交叉。直至滅亡,蜀漢都沒有出現軍國大事由一位大臣總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