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背水一戰”能夠成功,為何馬謖卻失敗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韓信的“背水一戰”能夠成功,為何馬謖卻失敗了?

韓信的「背水一戰」之所以成功,是有先決條件的,沒有這些條件,那麼韓信的部隊肯定會一窩蜂掉進水裡淹死。馬謖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思想,捨棄水源,佔據制高點,妄圖激發士兵們的戰鬥力,但是條件不成熟,最終決定了他的失敗。

知己知彼《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韓信並不是一開始就打算「背水一戰」的,這裡有兩個條件:

先是廣武君李左車「輕兵襲取韓信輜重」的建議被陳余否決;陳余急著要和韓信打「閃電戰」;

當時陳余率領的趙軍駐防在井陘口,這個地方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險要位置,非要不好打。李左車認為雖然韓信遠道而來,但剛剛擊敗魏王豹、夏說,士氣很旺,應該暫時避免和韓信作戰,採取堅壁不出的方式消耗韓信。

另外再由自己率領3萬人的部隊去襲擊韓信的糧道,如此一來韓信要不了多久便會不攻自潰。但陳余認為韓信遠道而來,士兵疲憊,應該趁勢攻擊。當韓信得知陳余沒有採取李左車的決定以後,這才決定通過「背水一戰」的方式誘導陳余主動攻擊。

為什麼說是在「誘導」陳余呢?因為一般來說,把軍隊駐紮在河邊是非常危險的,等於是自斷退路,一旦前面的軍隊被打敗,後面的軍隊就只能跳進河裡被淹死,完全喪失戰鬥力。所以韓信準確把握了陳余「急於求戰」的心理,故意把軍隊駐紮在河邊。

這個舉動果然招來趙軍的嘲笑,大家都認為韓信不懂兵法,哪裡會想到韓信正在憋壞招。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史記·淮陰侯傳》

士氣正盛但實際上,並不能夠說韓信的這一招就是萬無一失,不管如何,把軍隊駐紮在河邊肯定就增添了自己的風險,所以韓信的這一手實際上是一招險棋。因為他並不能夠確保陳余真的無法打敗自己,萬一人家戰鬥力爆棚,創造一個奇跡,就是把你給打敗了呢?

所以趙軍和漢軍的交戰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旦趙軍真的擊敗了漢軍,那最後面的漢軍只能跳進水裡了。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裡有兩個操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種不確定性。

第一就是漢軍剛剛打贏了勝仗,士氣是比較高昂的,大家都知道士氣這個東西對於軍隊來說太重要了,它往往能夠激發軍隊的戰鬥力。當然,士氣更多只是軍隊的一種自信,並不能夠真的決定漢軍就能打贏。

第二就是韓信和張耳率領的先頭部隊實際上是去誘導陳余的部隊,也就是說韓信和張耳是故意先要打敗,不能打勝,打勝就完了,陳余退回關隘裡,那就前功盡棄。所以是抱著主動失敗的心思去的,先和陳余打了一會兒,然後命令部隊後撤回到大營裡。

也就是說後面駐防的部隊是沒有損失的,而且雖然先頭部隊被打敗了,但韓信還在,他依然掌控著大局。於是又帶著河邊的大部隊繼續和陳余激戰,而後面這些並沒有遭受損失的軍隊為了活命,自然要和陳余的軍隊死戰了。

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史記·淮陰侯傳》

襲擊趙軍大本營但以上的操作都不是韓信的主要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引蛇出洞」,把陳余的部隊引出關隘,因為他還另外安排了一支兩千人的騎兵,等陳余的大部隊一離開關隘,就給他來一個抄家。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可見這才是韓信致勝的法寶,如果沒有這一手安排,那麼韓信的背水一戰就失去了意義。就算陳余被打敗了,但他們依然可以退回關隘裡休整,然後繼續發動下一輪攻擊,因此倘若韓信沒有這一手安排,那麼他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後面又沒有退路,時間一長,士兵們就會出現恐懼心理,最後被擊敗是必定的結果。但韓信安排一支騎兵抄了對方的大本營以後,基本上杜絕了陳余發起的第二次攻擊,而陳余也不會想到發起第二次攻擊,畢竟自己首尾被夾擊,肯定只想著先跑路再說。

綜上所述,可見韓信的「背水一戰」其實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一個騙局,在這個騙局中唯一的一個不確定因素就是陳余和韓信在河邊交戰的時候,韓信並不能夠保證自己100%的就能抵擋住陳余的進攻,萬一人家陳余創造了一個奇跡,就是把你韓信擊敗了,那麼韓信也就功虧一簣了。

而打了勝仗之後的陳余折返回去,即便關隘被奪了,但他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攻打關隘。但關隘裡漢軍不多,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這是「背水一戰」中可能出現的一個變數。而反觀韓信,他把自己這個策略安排得明明白白,就是專門為陳余制定的。

當他知道陳余沒有採取李左車的建議後,就抓著趙軍急於求戰、麻痺大意的弱點,故意把軍營駐紮在河道邊,這就是把自己置於死地了。但他真正的目的卻是為了奪取關隘,而不是擊敗陳余,所以他另外派出2000人的隊伍抄陳余的大本營。

這就像當初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抓住趙括急於求戰的心理,前期先是佯敗,把趙軍的主力都給吸引出大本營,然後派出兩萬五千人的部隊包抄,截斷了趙軍和後方大本營的聯繫,又派出五千人的騎兵把首尾拉長的趙軍切成兩段。

所以韓信最初和陳余交戰的時候,也是佯敗,不同的是白起佯敗退回了堡壘裡防守,而韓信是退回河邊,士兵們看沒有了退路,自然就會拚死一戰了。但是這種手段只能用個一兩次,假如陳余當時大本營沒有被抄家的話,那麼陳余只要繼續發起幾輪攻擊,韓信失敗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可見韓信的「背水一戰」之所以成功,是符合客觀條件的,而且後世並非不可模仿,但要符合現實條件,譬如敵人比較浮躁,基於求勝,像趙括、陳余這樣。此外自己還要有後一手準備,軍隊要有一定的士氣,假如你帶著一支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低落的軍隊這樣操作,大家一聽前面敗了,估計嘩啦啦一群就往河裡跳逃命去了。

而像馬謖在街亭之戰中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只想著「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生的地方在哪裡呢?他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這就是無視客觀現實,理論倒是沒錯,說的通,但是魏兵一來就給他圍了起來,頓時就傻眼了,渴的這群士兵一點力氣都沒有,那真的是要死了。

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