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三國演義》,最紅得不是白臉的曹操,也不是大耳賊劉備,更不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而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魯迅先生曾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說羅貫中把諸葛亮寫成了像妖怪一樣的人物,撒豆成兵、呼風喚雨,太誇張了。
本文就來還原一個真正的諸葛亮。
著《三國誌》的陳壽,說諸葛亮出身知識分子家庭,但是因為父親早亡,從小跟在叔叔諸葛玄身邊,後來投靠了荊州的領主劉表。
因此諸葛亮從小吃喝不愁,何況儀表堂堂,身高八尺,折算一下就是一米八十多,絕對是當時大帥哥,關鍵還博古通今,文采斐然。
諸葛亮為了把自己推薦出去,自己把自己比作春秋戰國時代的管仲和樂毅。管仲是齊桓公時的宰相,非常善於治理國家,而樂毅也了不得,曾一口氣統帥五國聯軍,打下齊國70多座城池。那這意思就是說我諸葛亮既會打仗,又能治理國家,趕快來招募我吧。
劉備三顧茅廬是在公元207年,其時諸葛亮26歲,年齡比較大了。據統計東漢男性的平均壽命是49歲,而三國時代因為連年戰爭,平均壽命下降到26歲,諸葛亮一把年紀了,日盼夜盼,終於盼來了劉主公。
之後就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的曹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正式開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
傳說的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全部是杜撰,赤壁之戰最大的將領與功臣是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說的是周瑜,跟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插一句,蘇東坡所在的北宋,仍然以曹魏為正統,所以他沒有必要特意替吳國的周瑜說好話。
事實上,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並不被劉備所重視,不過是劉備手下許多軍事參謀中其中一個。這種不被重視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劉備病故。有證據嗎?有。
夷陵之戰,劉備打算為關羽報仇,結果敗給了乳臭未乾的東吳小將陸遜。諸葛亮聽聞主公駕崩,說了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
法孝直就是法正,劉備死前最信賴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只有法正能勸住劉備不跟東吳用兵,諸葛亮根本說不上話。劉備死時,托孤於諸葛亮,其中說了這樣一句綿裡藏針的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的意思絕對不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自立為王。要知道劉備這麼多年的志向都是匡扶漢室,恢復中原,他怎麼捨得把劉家天下承讓給諸葛家,絕對不可能。劉備的真實意思應該是如果劉禪不頂用,那就換成他別的兒子,比如劉永或劉理。
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開始全面接管蜀國軍政大權,我們來看看他的軍事才能,到底是不是真的達到了半神半妖的境界。
先來看北伐之前的南征,諸葛亮僅用了3年時間,就把孟獲收拾得心服口服,各個名族盡皆臣服,這裡可以打9分。
再看五次北伐。第一次,馬謖自以為是,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大意失街亭後宣告失敗。諸葛亮第二次率軍北伐,選擇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阻擋,導致糧草供應不上,最後收兵返還。
次年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打武都、陰平兩地,自己率兵攻打建威,最後順利奪取武、陰二郡,小勝。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又是因為糧草用盡不得不退兵,但設計斬殺魏將張邰。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率軍與司馬懿對峙。當年八月,諸葛亮病故。不久,司馬懿來到諸葛亮駐軍的處所,稱讚諸葛亮的軍營佈置整齊劃一,主次有序,是天下奇才。
統計一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失敗,第三次小勝,其它幾次基本上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打成平局。就當時天下十三州,曹魏擁有九州,五國佔據三州,蜀國只有一個益州的大背景之下,諸葛亮以弱敵強,能和魏國打成平手,已經非常厲害了。所以北伐給他打8分。這樣累計平均分8.5分,優秀。
陳壽給諸葛亮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意思是諸葛亮擅長整治少數民族,但是不適合攻城略地,因為性格過於保守且謹慎。另一個特長就是治理國家,制定法律,安撫百姓,這點比帶兵作戰要厲害很多。
諸葛亮死後,留下的遺產只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還比不上一個小小的縣令。
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不是神也不是妖,但是作為臣子,或是作為一位古代人,他幾近完美。因為他的後半生都在實踐一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