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領導人為何只有曹操被冠名成了篡漢賊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領導人為何只有曹操被冠名成了篡漢賊臣

在三國時期,想當皇帝的人不止孫權一個。袁術不僅想當,而且是真正當了的;雖則由於太不夠料,而當了僅僅一年多,所佔的地盤也極小。袁紹是不是想當,也極明顯,他不過是略比袁術聰明,準備先把曹操消滅了,然後再作打算而已。

劉備在晚年由於諸葛亮等人的敦勸,才勉強當了皇帝。諸葛亮向劉備說:「以前世祖(劉秀)不肯做皇帝,耿純向世祖說過:『來跟隨你的許多人,都存了一種攀龍附鳳的希望;你堅決不肯作皇帝,這些人都只有離開了你,另找肯作皇帝的人了。』現在的情形,正如當年耿純所說的一樣。」

其實,劉備不是不肯,而是不敢。他在年紀極輕的時候,就曾經有過當皇帝的思想。

劉備在涿郡涿縣的家園中,有一棵五丈多高的桑樹。桑樹的葉子很茂盛,遠看很像車上的蓋(傘)。劉備小時候在桑樹底下玩耍,對他的小朋友們說:「我將來要乘坐一個很大的車子,以羽葆為蓋的車子。」這等於是說:「我要乘坐皇帝才能乘坐的車子。」他的叔父叫他住口:「別胡說。你再這樣胡說,要送掉我們全族的性命了。」

兒童時期的非分之想,不足為劉備盛名之累。劉備值得我們欽佩的,是在他的早年、中年都不曾有自私或帝王慾望的表現。他對人民仁愛,對朋友義氣,對漢朝的朝廷也念念不忘擁戴。他的缺點,只是對人的判斷力較差,行動也不甚有計劃與步驟。

反過來說,孫權之有帝王思想我們也不必深責。當時的漢朝,在事實上早已「王綱解紐」,因宦官、外戚之魚肉人民了一百多年而喪失了存在的價值。誰有能力把苦難的全國或一部分老百姓加以保護,誰就夠資格取漢朝而代之,或割據一方以靜觀世變。孫家之有權在東南保境安民,甚至進而統一中國,撥亂反治,正如當年劉家之有權以巴蜀漢中為根據地,椎翻項羽的統治。

孫家不欠漢朝什麼。誠然,孫堅是漢朝的官吏、漢朝的長沙太守;孫堅應該對漢朝盡忠。孫堅在事實上盡了忠:他勇往直前,打敗了董卓,收復了洛陽。孫策的兵,不是漢朝的朝廷給的,一小部分是得之於袁術之手,一大部分是由於皖中青年的自動追隨。孫策所佔有的幾個郡,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其後,曹操用漢朝朝廷的名義,對他順水推舟,拜他為「討逆將軍」,封他為「吳侯」,任命他為「領會稽太守」,都只是些「馬後炮」而已。孫策沒有義務對曹操所操縱的許縣朝廷效忠。然而他仍然念念不忘漢室,始則苦口勸袁術不要僭號,繼則毅然決然對袁術絕交,終於對許縣的漢朝朝廷上表進貢,盡到了以前竇融所能做到的人臣之禮。

孫權在建安七年,年紀才有二十一歲虛歲,繼承哥哥的基業還只有三個年頭左右。即使已經頗有帝王之志,在力量上還談不到向著帝王的目標邁進。他答覆魯肅的話:「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未必不是他當時的肺腑之言。

要到了「輔漢」成為絕不可能,也就是曹操所挾持的「漢」,不僅不要他輔,而且在吞併劉表的荊州以前,已經向他要求派遣「任子」,把兒子送到曹操的掌握之中當人質;到了吞併荊州之時,又用「將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八個字來威脅他,孫權這才感覺到除了自為帝王以外,沒有別的路可走。

我個人對曹操則不想原諒,也不想責備。我的感想是,他的晚年作為,太叫人們為他惋惜。

倘若沒有漢朝的朝廷供他利用,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事業一定不能如此順利。他確是欠了漢朝不少。

他把流離失所的漢獻帝劉協,接來許縣,替獻帝修了宮殿,立了朝廷,安排了日常起居,籌劃了宮廷經費。他對獻帝也不能算是太對不起,他把大部分的漢朝領土、十三州部中的七州一部,都統一於許縣的漢朝朝廷之下,使得這些州部之內不再有小軍閥、盜匪,或作亂的胡人,也不再有顯著的貪官污吏(由於朝廷中不再有宦官、外戚作祟),叫人民安居樂業。他償還給漢朝的不算少;事實上超過了他的所欠。可惜的是,他以輔漢的忠臣開始,而以篡漢的賊臣結束。但孫權與劉備,均沒有人能加以「篡」的惡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