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馬謖究竟是“不可大用”還是“大材小用”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馬謖究竟是“不可大用”還是“大材小用”呢?

馬謖是個戰略家,並非如大家想像的那般死讀兵書,不堪大用。之所以讓人產生如此印象,無非就是馬謖在防守街亭中犯了教條主義錯誤,最終導致街亭失守,使蜀軍陷入了軍事上的被動。

為嚴肅軍紀,鼓舞士氣,諸葛亮不顧「勝敗乃兵家常事」的客觀實際,直接來了一個略帶表演成分的「揮淚斬馬謖」。看起來是執紀嚴明,不徇私情,其實卻是在為自己用人不當推卸責任。見諸葛亮悲痛,眾將紛紛勸慰:「今幼常(馬謖字)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痛哭耶?」不料諸葛亮卻說道:「吾非為馬謖而痛。……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大痛也!」

看看,劉備早就說過馬謖「不可大用」,而此時的諸葛亮也終於「悔悟」了。前後對照,極盡渲染,這就很容易地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馬謖的確是一個難托大事的無用之人。但問題是,以馬謖自身之才能,諸葛亮卻非要將其放到一個把關守隘打阻擊的位置上,究竟是「大用」還是「小用」呢。

其實,縱觀馬謖的軍事生涯和種種表現,也並非如劉備所說的「不堪大用」,而是不可「大材小用」。戰略家的長處在於,通觀全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當然缺點就是缺乏執行力,如果讓其帶兵打仗,陣前廝殺,分明就是棄長就短,自尋死路。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可比「漢之張良、陳平」一級的人物,因了諸葛亮的存在,在劉備眼裡也就顯現不出水平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說,臨死還留下了「不可大用」的遺言,可謂是一棍子打死不償命。 

還好,儘管劉備先生有言在先,諸葛亮還是沒有小看馬謖。見「馬謖高談闊論,甚是愛之,愈加敬重」,但諸葛亮的這種關愛和重視,不是著眼長遠和大局,喜愛馬謖也僅供個人驅使上便利。如此一來,馬謖也就只能當做衝鋒陷陣的「鷹犬」、「走狗」來使用了。而這,本就不是馬謖的長項。

說馬謖是個戰略家,並非憑空高估,全無根據。

想當年,諸葛亮南征孟獲,臨行之前,諸葛亮沒有徵求任何人的意見,唯獨向馬謖請教,可見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位置。見諸葛亮垂詢,馬謖站在宏觀全局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愚有片言,望丞相納之:且蠻夷之地,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中國久矣;雖今日便破之,明日又復反矣。丞相大軍到彼,必定平復也。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亦速矣。若盡誅蠻夷種類,非仁人之心,又不可倉促除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以服蠻夷矣。」此言一出,諸葛亮不禁大加讚歎:「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正是有了馬謖的建言獻策,才有了諸葛亮的「七擒孟獲」的攻心之戰,也才有了蜀國南方的長治久安。

話又說回來了,儘管是馬謖提出的建議,但如果讓其親自到南方征討孟獲,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如果僅此一事還不能說明馬謖之能,而接下來的另一件事就更能看出馬謖的長於謀略。卻說曹丕死後,諸葛亮想趁此北伐,但畏懼司馬懿掌雍、涼兵馬,久後必為蜀中大患,因此想先起兵伐之,以絕後患。

諸葛亮考慮的並非沒有道理,但如此一來,勞民傷財不說,還要走不少彎路。對於長途跋涉、遠征北伐的蜀軍來說,無論如何都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時馬謖卻獻計說道:「不勞丞相張弓只箭……司馬懿雖是魏朝大臣,而曹叡平素疑之。何不密遣人亡洛陽、鄴郡等處,布散流言,說此人欲反;卻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貼諸處,使曹叡必疑,必定殺此人也。」此言一出,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諸葛亮立即安排得力人等依計而行,最終司馬懿被削去兵權,賦閒在家,為諸葛亮北伐掃清了障礙。

從這兩次的事件看,馬謖的確是有大謀略、大智慧的。像這樣的人,只要賦予合適的崗位,定然會發揮出相當大的能量。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馬謖,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將軍那麼簡單。由此看來,馬謖的「不堪大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劉備的壓制和漠視造成的。而丟失街亭,顯然是諸葛亮用人失察所致。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假若馬謖犯的是教條主義錯誤,那麼這個錯誤的始作俑者定是諸葛亮無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