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三國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他臨終前將江東之主的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三國演義》想必很多人都看過,無論是它的原著小說還是改編電視劇都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三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孫策。孫策是孫堅的長子,孫權的兄長,他自幼勇猛過人,人稱"小霸王"。孫策幼年喪父,16歲時其父孫堅死於劉表部下黃祖之手。孫策安葬好父親之後,舉家遷到江都,暫時投靠在袁術手下。後來,孫策用傳國玉璽從袁術手中換來了父親的舊部,來到江東進行打拼,通過幾年的努力平定江東,成為令各方諸侯都不敢忽視的一股力量。
然而凡事都有好與壞兩個方面,孫策成就大業過於順利,這樣一個傲視群雄的人才勢必會遭到很多政敵的仇視,特別是在他平定江東的過程中更是和許多人結下了仇怨。孫策平定江東時殺過一個叫許貢的人,這也為他後來的死埋下了隱患。公元200年,孫策在一次打獵中被許貢的門客追殺,雙方打鬥過程中,孫策不幸被對方用毒箭射傷,不久之後,孫策就毒發病重而死。
由於孫策之子尚在幼年,因此孫策臨死之前把江東之主的位置留給了弟弟孫權,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弟弟有治國之才。同時,他還給孫權留下了2句非常有遠見的遺言,後來的事實證明,孫權若遵循這兩句遺言定可一統三國,可惜他一句也沒聽進去。
孫策說的兩句遺言,即:"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孫策臨死前為孫權留下的這兩人可以說都是非常厲害的能人,堪稱是後來開創東吳政權的兩大肱股之臣。可以說,周瑜和張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周瑜擅長運籌帷幄,沙場點兵。在後來與曹操的赤壁之戰中,正有憑借他的指揮調度,才使東吳僅僅以區區5萬人力克曹操83萬大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大捷。而張昭也不遑多讓,他雖然不像周瑜一樣擅長統兵征戰,然而在治國理政方面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正是因為這點,孫策生前才對他極為看重,甚至將其比作蕭何、管仲一樣的治世能臣。
關於孫策和孫權對待張昭的任用方面,《三國誌》的作者陳壽給出了一個非常公正客觀的評價,他說:"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由此可見,孫權並未遵循哥哥孫策的遺言而重用張昭。那麼,他又是怎麼對待周瑜的呢?周瑜生前,孫權也對其委以重任,在赤壁之戰等重大戰役中將東吳軍隊全權委託給他指揮調遣。然而孫權對周瑜並未做到像其兄孫策那樣推心置腹,肝膽相照,而是對其有所懷疑和保留。以至於周瑜對孫權獻過很多絕妙的計謀,可孫權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正是因為孫權對哥哥的遺囑並不重視,導致了他到了統治後期昏聵至極,後宮混亂,兒子慘死,太子更替,功臣冤死。而孫權在自己死的時候也含恨而終,死不瞑目。連他自己都感慨說如果自己能有他的哥哥那樣厲害的話,東吳肯定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就算在當時沒有統一天下,至少也不會那麼快就被西晉給直接滅掉。
其實客觀來說,在三國這種殺伐頻繁的亂世之中,孫策比孫權更適合作為一國之君。前者有開拓進取的野心和能力,而後者的野心和遠見相比其兄長都遜色不少,因此只適合在和平時期做個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