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什麼會被稱為三國最被低估的雄主?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策為什麼會被稱為三國最被低估的雄主?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瞭解孫策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縱觀江東基業,起於孫堅,興於孫策,穩在孫權。或許有人會說:孫權能保證江東基業數十年不曾有失,他的能力是遠超於其父兄的。但筆者認為:孫策的眼光卻明顯高於孫權,他才是最被低估的一代雄主。

首先,是孫策對於江東基業的傑出貢獻。孫堅戰死在荊州後,年僅二十歲的孫策便接過了父親的舊部。與孫堅不同的是,孫策不僅繼承了父親勇猛善戰的優點,還有著頗為長遠的目光。

袁術為人無道,孫策早知其未來,必將是一敗塗地。為此,他不惜拿出偶然得到的玉璽,向袁術換來了幾千士卒,以及一個脫困的機會。就這樣,孫策開始轉戰江東。

在好友周瑜的幫助下,孫策找準了發展方向:

他命令周瑜鎮守丹陽,以此為根據地,開始向江東輻射。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孫策盡誅其豪,成功佔據江東六郡。在這個過程中,孫策對於降卒的籠絡、對於豪族的暴力,可謂是得心應手。

建立起江東基業後,迫於淮泗集團多武將而少文臣的弊端,孫策又花費大代價,不惜「三顧茅廬」,才將大名士張昭請出。並在後者的支持下,他如願組建起了江東最初的文臣體系。

這樣的孫策,雖然名為小霸王,但他的氣度、智謀與眼光,卻要高於項羽的。不僅如此,孫策在臨終之前,還留下了兩條遺言。一條指出了孫權的不足,使得後者確定了江東的定位;而另一條,更是幫助孫權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子。

首先來看第一條,見於《三國誌·孫破虜討逆傳》:「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顯然,孫策認為孫權自守有餘,但進取不足。

關於哥哥的評價,孫權一開始還不服氣。但經過了幾次合肥之戰後的失利後,孫權不得不承認,孫策對自己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就這樣,孫權不再將進取中原當做是東吳發展的重心,反而提出了「據江東以自保」的戰略。

為了這個目的,孫權不惜單方面撕毀了孫劉聯盟,以背叛盟友的代價,將關羽殺死,並奪取了荊州。此時的孫權,對時局有著極為清楚的認知。他明白一點:想要保衛江東,則必須據長江而守;而想要據江而守,荊州卻是重中之重。

由此可見,孫策的遺言可謂是極為準確。在他的啟發之下,孫權憑借地利,大肆發展造船業,終於將東吳打造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

不過,真正對孫權乃至整個江東政局影響最大的,卻是孫策的另外一條遺言。只是孫策並沒有直接對孫權說,而是當著他的面,說給了張昭聽。據《三國誌·張昭傳》注引《吳歷》記載:「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看到這句話時,很多人都將重點放在了前半句上。可真的深究起來,孫策讓張昭自取,不過是一個幌子,他只是在暗示眾人,張昭的地位非常重要罷了。這與劉備托孤時,讓諸葛亮自取是一個道理,他也是為了突出荊州士族的領導地位。

而後半句話,才是重點。大概意思是說:倘若孫權真的沒有能力,孫策便希望張昭能起到作用,將孫氏基業慢慢轉移到西邊,這樣便再無任何後患了。

與孫策起兵的老臣,包括孫堅的舊部,統稱為淮泗集團。但相對於江東豪族而言,他們又是江西人氏。因此孫策所說的「緩步西歸」,便是讓張昭以及淮泗舊將帶領孫氏返回江西。這裡是孫氏的大本營,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

孫策對張昭說的這話,其中深意有兩個:一是希望張昭能幫助孫氏在江東站穩腳跟,二是告誡孫權,要注意淮泗將領與江東豪族之間的關係。

其實,孫策本人從這次刺殺事件中,已經明白了江東內部看似平靜的外表之下,早已是波濤洶湧。顯然,孫策之前「盡誅其豪」的舉動,已經引起了江東豪族的強烈不滿。

所以孫策在臨終前,用自己的例子教訓孫權,希望他能尊重張昭。因為張昭才是維繫淮泗武將與江東豪族之間的「潤滑油」。

孫權天資聰穎,又怎能不理解兄長的良苦之意?孫策死後,孫權通過張昭的面子,成功將一部分權力分給江東豪族,最終化仇敵為力量,從而牢牢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子,完美解決後顧之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