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神奇 諸葛亮的故事為何還能流芳千古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神奇 諸葛亮的故事為何還能流芳千古

還不知道:諸葛亮實力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提到諸葛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多是「三顧茅廬」,繼而對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故事也都耳熟能詳。

其實,正史資料關於諸葛亮的記載遠沒有《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神奇。比如《三國誌》對「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而這裡的「三」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不一定是指「三次」。史家之所以如此簡單地描述「三顧茅廬」,可能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並沒有值得細寫的曲折故事情節。

《隆中對》曾作為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被後人學習和傳頌,其實東吳的魯肅和周瑜也為孫權父兄建議過相似的方略,這與當時天下已被分割殆盡,只有偏僻的西蜀有文章可做是密不可分的。

諸葛亮在剛剛出道時只是個「謀士參謀」,並沒有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確實主動請纓到東吳遊說過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諸葛亮到達東吳後只是對孫權慷慨陳詞了一番,堅定了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決心,沒有「舌戰群儒」,更沒有「借東風」。至於「草船借箭」和「火燒赤壁」等奇謀則都是出自周瑜。

所以,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功勞就是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建立。諸葛亮也因此被劉備破格提拔為「軍師中郎將」,不過這只是個品級不高的「雜號」職位,和「軍師」相差甚遠。

劉備立足荊州之後才開始按照諸葛亮規劃的方略進軍西川,但負責軍事進攻的事務則交給了新來的軍師龐統。諸葛亮被安排在大後方籌集運輸糧草,「使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劉備奪取西蜀後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雖然開始有了軍事實權,但主要還是糧草供應等後勤事宜,劉備外出時還是常常讓諸葛亮鎮守成都。劉備後來與曹操在漢中(今屬陝西)進行關乎存亡的關鍵一戰,劉備帶著投靠不久的軍師法正一同前往,仍舊沒有帶諸葛亮。

劉備很有「識人」的才能,為什麼作戰卻從不帶「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上前線呢?因為劉備認為諸葛亮為人持重,擅長內政卻不善機變。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中原大都無功而返,說明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後世對諸葛亮數次伐魏也頗有爭議,《三國誌》對諸葛亮就有「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論述。

客觀地講,諸葛亮用兵比較穩妥,習慣步步為營而很少出奇兵。數次北伐雖無大功,卻也小有成果。因此,綜合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能給予「合格」評價,絕沒有傳說的那麼神奇。即使這樣,諸葛亮仍能流芳百世,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諸葛亮不負托孤重任的千古道義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諸葛亮為報答劉備托孤的知遇之恩,工作兢兢業業、事必躬親,以一己之力強力支撐著蜀漢政權。為了劉備的遺願,諸葛亮不辭辛勞地數次親率漢軍北伐中原,最終積勞成疾而病死在北伐途中。

諸葛亮在蜀漢執政十幾年,雖大權力在握但從未產生過不臣之心,始終心無旁騖,一心為公,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秋楷模。

其次是諸葛亮治國理政的能力非常出色。初在荊州不僅把徵收賦稅和調運糧草事宜辦理得井井有條,還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進入西川後,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不僅使落後的西蜀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還使得蜀漢朝廷政治清明,官吏皆懷自勵之心,奸惡小人無藏身處,社會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大力提拔了蔣琬、費禕、郭攸之、董允、向寵等一大批忠良之士,這對維護蜀漢政權至關重要。

最後是諸葛亮在治理少數民族事務上也政績斐然。公元225年(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割據西南的少數民族,在平定之後對其實施了一系列的安撫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穩定了西南的局勢。

正是由於諸葛亮有以上四方面才能和貢獻,即使避開其軍事才能不談,也足以讓諸葛亮流芳千古。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