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是“六出祁山”嗎?

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曹魏是該書後期特別著重描寫的大事件,從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羅貫中先生洋洋灑灑地寫了十五回,其中大小戰役不計其數。

諸葛亮北伐曹魏,「興復漢室」,這是諸葛亮在隆中時就與劉備制定下的戰略決策,同時也是他一生的理想。因此,在「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之後,諸葛亮即在227年春親臨漢中,開始了長達8年的北伐,這段歷史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六出祁山」。

但是,你知道嗎,所謂的「六出祁山」,實際上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歷史上的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而且也不是每次都經過祁山。

對此,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俞樾(1821年—1907年)在其筆記《小浮梅閒話》中,對諸葛亮北伐這段歷史做出過詳細的考證:

「此增飾也。考《蜀志·諸葛亮傳》:建興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六年,身率諸軍攻祁山,馬謖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此一出也。

是年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此再出也。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攻式,亮自處,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此三出也。

九年,亮復出祁山,糧盡退軍。此四出也。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此五出也。

然則亮自處伐魏,止有五次。且惟第一次和第四次至祁山,非事實矣。

《後主傳》建興五年春,書「丞相亮出屯漢中」,六年春,又書「亮出攻祁山」,以亮本傳考之,此實一役。蓋以五年出,六年還也。俗傳六出者,或即因《後主傳》分書兩年而致誤耳。」

於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北伐曹魏不僅由五次變成了六次,而且,每次「出祁山」都有不少精彩紛呈的故事,羅貫中先生為刻畫諸葛亮「智謀超絕」的形象,實在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實際上,我們通過《三國誌》的記載來看,諸葛亮前後五次的出師北伐,雖然取得了幾次小勝,但也為此消耗了蜀國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也沒有取得什麼多大的進展。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耗盡心血地出師北伐呢?而羅貫中先生又為何要著重描寫諸葛亮北伐這段歷史小故事呢?

一般來說,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為守」,這主要是根據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的一段話來推測的:「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在這段話裡,諸葛亮很清楚地說出,敵強我弱,但是,因為「王業不偏安」,所以,我們要北伐曹賊,以實現「恢復中原」的目標。

諸葛亮雖然是我國歷史上最具傳奇的一個「神算子」,但是,諸葛亮實際上又是歷史上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

諸葛亮悲劇在哪裡?那就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司馬微就曾為他感歎:「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見第三十七回《司馬微再薦名士》)

沒錯,諸葛亮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這是諸葛亮悲劇的根本原因。對此,諸葛亮也十分清楚,他明知曹操佔據天時,「今曹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隆中對》)

在劉備於白帝城托孤逝去後,諸葛亮雖然深知天命不可違,但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同時也為了申明大義於天下,諸葛亮在安定好大後方後,親自帶兵五次北伐曹魏,雖然,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一章中,諸葛亮設計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引入上方谷,用火燒斷谷口,司馬懿父子以為必死,抱頭痛哭,沒想到忽然來了一陣傾盆大雨,將火撲滅。

諸葛亮本以為司馬懿會被火燒死,算破天的他也沒料到會下雨,只好感歎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羅貫中虛構了一幕,主要還是在說明「天不佑漢」,所以,諸葛亮屢次北伐也是很難有大的成就。

諸葛亮在不得其時的艱難環境中,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種精神實際上也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們理想化的人生寫照。

在唐代,「詩聖」杜甫就發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歎。

諸葛亮的這種精神,對歷史上堅持抗戰、抵禦外侵的愛國軍民有著巨大的感召力。

北宋末期,著名的抗金著名將領宗澤十分仰慕諸葛亮,他在臨終之際含恨吟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後,又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而死。

南宋的抗金著名將領岳飛更是仰慕諸葛亮,在成都武侯祠至今還保存有岳飛手書的《出師表》石刻。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被元軍俘獲而北上燕京途中,還寫下了一首《懷孔明》:

斜谷事不濟,將星殞營中。

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

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

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

在這首詩中,文天祥既頌揚了諸葛亮,又抒發出自己堅定不移的愛國志向。

有了這些前人的光輝照耀,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先生自然要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隆重刻畫諸葛亮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精神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