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靠的是騎兵,一到平原沒有騎兵 怎麼都是死,漢朝前期沒有良駒根本不敢和遊牧民族打,有了充足的戰馬了才敢打。火器發明了以後少數民族才變得能歌善舞了。本末倒置,不北伐哪來的正當性佔著益州,劉備口號就是興復漢室,劉備集團就是個軍事集團,以興復漢室為名實行的軍事管制才在益州站穩腳跟,你不去興復漢室北伐,你哪來的正當性,你不北伐哪裡有可能實行軍事管制,沒軍事管制哪裡有可能壓制當地的大家族,益州本地的大家族早叫你滾了。
對地緣政治無知。四川割據在有漢中時可短時間自保,想要抗衡中原是不可能的,天下九洲,魏佔其六,而且定是產麥之地〈小麥勝於水稻及其他雜糧〉,曹魏與蜀劉對峙時仍有能力一舉蕩平遼東,中原綜合實力蜀及南方叢林蠻族可比。蜀漢一州之地,人口不過百萬,何來百萬大軍?自關羽失掉荊州,劉備在夷陵之戰又丟掉了蜀國大半個家底,蜀漢已經是「日益疲弊」之國。休養生息是對的,但是想要開發中南地區不太現實,因為當時川南和雲貴地區的環境都很差,諸葛亮《出師表》中描述為「不毛之地」,不是想開發就能開發的。
此時的蜀漢能做的,就是休戰、養民、練兵三策,韜光養晦,以待中原生變再行北伐而已。諸葛亮擔心的是蜀漢軍民在安逸的環境中失掉北伐曹魏光復中原的雄心和志向,所以只能以攻為守,磨練軍民意志,時時不忘光復漢室的目標。中原王朝大一統時如漢、唐、宋、元、明、清時,都沒有能力把東南亞那些地方納入版圖,只能讓他們歸附而己。而且這種歸附都還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說僅康熙48年,清朝就賞賜越南王,白銀40萬兩,各種生產用具不計其數,其次還指導他們從事工農業生產。其性質就好像現在某些大國扶植一些親本國的一些政權,你要別人跟你屁股後面跑,你就要給好處給別人。
你還從他們那裡撈油水,是不可能的。而中原王朝,本來就同根同源,蜀國又自詡為漢朝正統,只要諸葛亮打得下,守得住,那地盤就是你的,更加名正言順。而東南亞國家與我中原王朝並非同種同族,不易臣服,頂多可以做你的附屬國。蜀漢政權的基礎就是光復漢室,不北伐,政權基礎都不在了。除了原來蜀地的人,蜀國的將領大部分都是中原人。如果諸葛亮代劉禪立國,清洗一段時間,蜀國的走向就或許會改變,但出師表告訴我們,諸葛亮沒有這個政治野心。蜀國失敗是歷史的必定。
蜀漢既如現在,你越是想發展。別人越不可能給你時間!魏全力伐,。征服後兩面進攻,蜀漢更難。不如利用吳牽制魏,然後盡量佔領土地。才能真正抗衡曹魏。如果諸葛亮在四川盆地苦心經營,按兵不動。那麼他只能成為第二個趙佗!蜀國也會成為第二個越南,漢人版圖的嚴重撕裂,將導致漢文明滅絕。不是諸葛亮不懂,其政權屬於外來政權,劉備在時可以平衡各方利益但諸葛不能,和平時期各方面勢力會挑戰蜀國政權。所以只有不斷出兵在國家處於戰爭狀態就可以高壓統治壓制各方勢力驅起,看懂這層就能理解諸葛的所做所為,也更能理解他的艱辛與不易。
休養生息是一種在和平時期的策略,在戰亂時期一旦施行休養,武備必定廢弛,和平時間越久武備人才也就越凋零,戰亂往往出人才就是這道理。再加上蜀漢能與中原拼休養?中原人口多,土地廣,經濟科技比蜀漢強大的多,時間久了中原恢復能力也比蜀漢強的多,那時中原百姓早把大漢遺忘了蜀漢師出都無名,拼休養蜀漢只能等死。諸葛亮又不是傻子,他多次北伐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奈的決定,圖謀短平快的打法趁魏在恢復中無防備,去占更多的隴西土地人口,做為進軍中原的資本。可惜第一次北伐,用人有誤致使失敗,導致失去了奇襲的時機和戰術效果後,魏國有了防備,後面的北伐就沒有獲勝了機會。而韓信確是一擊致命,抓住了有效時機,一舉拿下關中,為楚漢之爭漢軍的勝利打下了基礎。可惜歷史沒有重複出現蜀漢缺了這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