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沒有曹魏那樣多元發展,卻主要以哪位人物為代表?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沒有曹魏那樣多元發展,卻主要以哪位人物為代表?

三國不僅是個戰亂的年代,也是個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曹魏的三曹、建安七子無不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蜀漢就沒有曹魏那樣多元發展了,主要以諸葛亮為代表的。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的《出師表》幾乎是無人不知,還被被選入課本教材。劉備的墓即漢惠陵也算是文化方面,是三國蜀地建築的典型代表。

文體

表是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時所寫的一種文體。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其中的代表。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陝西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向劉禪上疏,勸導他尊賢納諫,發揚劉備品德,並推舉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決心。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誌·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出師表》就是關於軍隊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見於《三國誌·諸葛亮傳》,並無篇名。蕭統編《文選》時收錄了這篇文章,給加上《出師表》的篇名。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臨行前又上表奏疏(見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人遂分稱為前後《出師表》。但《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寫,後世爭議頗多。

建築

劉備墓是具有標誌性的建築,史稱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

漢惠陵,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佔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漢惠陵在成都丞相祠堂右,昭烈帝奉安處也。陳桐階題聯云:「岷峨望氣信蔥蘢,運啟蠶叢,位崇杜宇,歷數蠻夷大長,荒服爭豪,善國有攸歸,待到濁鹿上賓,二祖遙傳皇帝統;高蔣稱陵皆僭竊,臭遺彰德,跡溷丹陽,幾經風雨消磨,死灰就冷,斯人誰不朽,朅來石牛憑弔,一抔獨見漢江山。」

史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