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吳十七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劉禹錫
公元279年,西晉益州刺史王濬自成都率領大軍順江而下,一路向東,兵不血刃攻克了長江沿岸的吳國城池。直到280年3月,王濬已經到達金陵城下。吳主孫皓只能坦肢露體,自縛雙手,銜璧牽羊,以禮來降。
自此西晉實現了天下一統,完成了三國歸晉的歷史使命。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吳國滅亡和蜀國滅亡的時間相差甚久。據《三國誌》記載,公元263年,鄧艾取道陰平,直襲成都,最終後主劉禪開城投降。而東吳被滅時已經到了公元280年,為什麼東吳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夠堅持17年?
哪怕沒讀過《三國誌》,只要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三國之中以魏國的勢力最為強大,無論是人口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遠遠超過吳蜀兩國。因此吳國的主旋律基本都是聯蜀抗魏,後來曹魏滅亡後,司馬家繼承了魏國的遺產,建立了西晉。
而西晉剛剛建立不久,其國家實力比曹魏有過之而無不及,與此同時它又滅亡了蜀漢,此消彼長之間勢力再度增加。反而是吳國失去了最強力的盟友,北面和西面都受到威脅。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東吳憑什麼硬撐了17年之久?其實全因有此人坐鎮西陵。
說到三國後期的著名將領,很多人知道姜維、鄧艾、鍾會,但是對同時期吳國的將領卻知之甚少。實際上當時吳國也有一位當世著名將領,他以一己之力延續了東吳17年的壽命,他就是陸抗。
陸抗字幼節,他是東吳四大都督之末陸遜的兒子,在父親的培養下,陸抗也成長為一位文武雙全的統帥。早在他20歲時,就被孫權任命為建武校尉,同時帶領5000人駐守武昌。可惜當時的陸遜與孫權已經產生矛盾,不久之後陸遜就因為「二宮之爭」憤懣而亡。
當時的吳國大都督是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諸葛恪有平定山越之功,同時打贏了東興之戰,一時間風頭無二。但是陸抗卻認為諸葛恪剛愎自負,日後終會敗亡。後來果然不出所料,諸葛恪被殺,而陸抗因為和諸葛恪有姻親關係,也受到影響。
直到孫皓即位後,陸抗才受到重用,而這一年剛好是264年,蜀國滅亡不久。陸抗作為東吳最後一道壁壘,鎮守西陵。西陵是東吳和西晉的交界處,也是東吳防禦西晉最關鍵的關隘。司馬炎也知道西陵的重要性,於是他派遣了西晉傑出的軍事家羊祜去攻打。
但是陸抗充分利用地勢險要和糧草充足的優點,修繕城牆和防禦工事,數次擊退了西晉的進攻。羊祜知道有陸抗在的一天西陵就不可能攻陷,而西陵無法攻克,吳國自然也難以滅亡。由於是羊祜屯兵襄陽,陸抗駐守西陵,兩人隔江而望,一時間陷入了一種緩和。
羊祜和陸抗雖然是對手,但是卻彼此欽佩。羊祜發現自己的部下擅自收割吳國的稻穀充當軍糧,於是用錢財和絹帛償還,還不許手下偷襲吳國。一次陸抗生病,羊祜送藥給他,陸抗坦然服用,部下擔心有毒,勸他不要服用。陸抗卻為羊祜辯解:「羊祜豈是那種下毒的人?」
在陸抗駐守西陵的時期,吳國難得地獲得了和平和安定。而羊祜和陸抗之間的交情,也被人們稱之為「陸羊之交」,在羊祜死前他還叮囑接手自己職位的杜預,一定不要和陸抗起衝突,只要陸抗不死,吳國難滅。
可惜陸抗一直駐守邊關,吳主孫皓反而因為國家太平而變得暴虐昏庸。不僅重用宦官權臣,還濫殺大臣宮女,弄得人心惶惶,即使陸抗上表勸誡也沒有效果。公元274年,陸抗病重,他對孫皓上了人生中最後一道奏折,希望孫皓可以施行仁政,並且重視西陵防線。可惜孫皓並沒有聽從陸抗的勸誡,依舊我行我素。
終於在陸抗死後不久,西晉準備好了軍備船隻,由益州刺史王濬率水軍沿江而下,輕而易舉就攻克了西陵,進而抵達金陵城下。孫皓見大勢已去,也只能出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