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有兩個定義,狹義的三國時代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但狹義的三國時期用於排三國大事年表,或考試。曹操、關羽、龐統、周瑜、呂蒙等不在狹義的三國時代之列。而《三國演義》《三國誌》中的三國時代是廣義上的。廣義上的三國時代可以理解為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後軍閥割據劉氏集團、曹氏集團、孫氏集團及與其相關的漢末軍閥的集團鬥爭到司馬炎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時代。廣義上的三國才是三國文化的研究主體。
1. 魏吳兩國政府設置太史這一官職,記載了魏吳兩國的歷史。蜀國可能未設置史官。2. 在晉朝統一後,史學家陳壽根據魏吳兩國史書的記載,根據自己收集的大量資料把這段歷史編成《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稱《三國誌》,這是「三國」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誌》便尊魏為正統。陳壽敘事精練,十分嚴謹,《三國誌》是一部珍貴的信史。3. 南朝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誌》記事過簡,命裴松之為之作補注。這時有關三國的資料已經很多了。為了註釋《三國誌》,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三國誌》的三倍。裴松之把認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來而不評說,認為可靠說明道理。所以後人讀《三國誌》必讀裴注。4. 南朝宋時期上層人事劉義慶作《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5.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6.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7. 評書的前身叫做說話,在宋朝出現,當時說三分是比較流行的。說三分的藝人掙得應該比別的說話藝人掙得多。8 元朝時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三國的話本《三國誌平話》《三分事略》,同時出現了很多很多有關三國的劇本。9. 元末明初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受百姓歡迎的著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出現以來人們對三國文化的研究不斷重視,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