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中最全能的人才,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畢竟大家對於三國的理解不一樣。而我認為三國中最為全面的人是陸遜,很多人看到這裡已經開噴了,好吧請輕噴,下面我說下自己的理解。
在三國時期衡量一個人是否全能要從智謀也就是文,武力也就是武,還有性格也就是人心三方面來評價,我認為三國中這三方面都能做的比陸遜好的人很少見。
三國演義描繪了一個戰亂紛爭的時代,武將總是那麼耀眼奪目。其實在這背後文臣的功勞也是很大的,特別在於內政的治理上。打仗需要人,需要錢,需要糧草,而文臣的作用就是通過治理地方來提供這些幫助,在這方面歷史上很多不太出名的文臣都能做好,而陸遜也是這方面的能手。
舉一個例子,就是陸遜在對待山越人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的才能。如果是文官來處理,可能就是彰顯吳國的優越性,鄙夷山越的蠻夷之氣,重面子不講實際。如果是武將來處理,則更簡單了,直接殺完就不麻煩了,可是戰鬥就要死人。但是這兩種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而陸遜選擇了第三種方法——同化。把山越人同化,既能平定山越之亂,又能給國家增加人口,質樸卻實用。
陸遜在軍事方面能力自然不必多說,早在關羽佔據荊州之時,陸遜審時度勢先是主動示弱讓關羽不把自己放在心上,然後瞅準時機一舉將關羽擊敗奪回荊州。
陸遜更加出名的一戰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面對劉備協舉國之兵殺來之時,戰爭前半段陸遜被罷免官職,蜀軍連戰連勝吳軍氣勢低迷,但是只有陸遜一人保持冷靜,他強壓下眾將士請求出兵的命令,冒著被眾人認為他畏懼蜀軍的罵名硬生生的為吳國找到了反敗為勝的機會,一場持續了兩年的戰爭,就被陸遜這一把火給結束了,蜀國國力大傷,士兵殞命無數,就連劉備自己都在不久後在白帝去世。
這個時候吳軍中多位將領上書要求征討蜀國,但是陸遜此時依然保持冷靜,他對孫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大體上就是蜀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還有很強的戰鬥力,若是大舉攻打蜀國則會給虎視眈眈的魏國找到機會。後來也證實了陸遜的話,諸葛亮七出岐山也證明了蜀國還是有不少本錢的,若是貿然攻擊蜀國必定落得兩敗俱傷白白便宜了魏國。
後來陸遜成為東吳軍方第一人,在他外領兵卻依然牽掛朝中之事,實為一代著名將領。後來他出將入相,成為吳國第一位即擔任軍方統帥又擔任宰相的人,縱觀歷史也少有人物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擁有這樣的能力!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陸遜雖然看懂人心但是卻不聰明,後期被孫權不許陸遜還都,還流放了陸遜的外甥,最後遜憤恚致死,也就是悲憤而死,屬於活活氣死了。那是因為陸遜反對孫權廢長立幼,這麼做雖然看起來不太聰明,但是卻是盡了臣子的本分。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就是陸遜的魄力。雖然他最後含恨而終,但是他依然是我心中的三國時期最全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