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作為三國中人氣最高的武將,其敗走麥城的下場,讓無數人扼腕歎息。而發生這一切的前提,這是關羽自作主張的發動的針對曹魏集團的襄樊之戰,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它直接讓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破產,劉備集團再也沒有機會實施這個總綱領了。
襄樊之戰一共持續了七個月,魏蜀吳三方勢力都參與了戰爭,其戰爭規模堪比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在戰爭的頭五個月裡,關羽率領的蜀軍一直處於優勢,捷報不斷。其中,關羽水淹七軍,生擒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甚至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和眾臣商議遷都的事情,以避開關羽的鋒芒。
曹操有這麼大的反應,有必要嗎?很有必要。
首先,生擒於禁什麼概念?於禁是曹操五子良將裡面最能打的,地位和關羽在劉備這邊差不多,此為其一;其二,關羽水淹七軍,「七軍」這是多少人呢?在古代,一「軍」大概有四千人,這麼算來,七軍大概有兩萬多人,其實不止,因為還有於禁的直屬部隊,所以這「七軍」一共是三萬人左右。這「七軍」大部分都成了關羽的俘虜。
可能很多人對「三萬人」表示不屑一顧,拿不上檯面。開什麼玩笑,雖然在小說演義中,動不動80萬大軍,百萬大軍的,但是這些數字靠譜?要知道,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的軍隊人數滿打滿算也就六萬人,劉備佔了兩萬;官渡之戰曹操的軍隊也就三萬不到;所以,曹操一下直接損失了三萬人,還是生力軍(於禁親自帶的隊伍,戰鬥力應該是曹魏軍隊中最強的),元氣絕對算得上是大傷。
然而,襄樊戰爭的形式竟然是如此的戲劇性,僅僅過了兩個月,關羽就從威震華夏的生涯巔峰直降到了人生谷底,敗走麥城,被東吳方生擒,最終身首異處。這裡面最大的意外,恐怕就是孫權當了一回二五仔吧,直接反水,跟「曹賊」聯合,背後捅了關羽一刀。但是,在三國這樣的亂世,顯然不是講究道義的時代,能怪誰呢?
關羽死得應該不算冤了,為了打敗他,曹操和孫權都出動了自己最厲害的將領(於禁,曹仁,龐德,徐晃,陸遜),和主力部隊。和一些死得莫名其妙的著名將領相比,關羽也算是死得體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