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劉禪比東吳孫皓如何?為什麼蜀漢會先滅亡?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劉禪比東吳孫皓如何?為什麼蜀漢會先滅亡?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蜀漢劉禪比東吳孫皓如何?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鄧艾奇兵從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80年,西晉六路大軍伐吳,末帝孫皓戰敗投降,吳國滅亡。劉禪和孫皓相比,既不殘暴也不昏庸,為何蜀漢先於吳國滅亡?

劉禪,雖然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下成了一個懦弱、無能的形象,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但歷史上劉禪並非一無是處。234年諸葛亮去世,28歲的劉禪開始獨掌朝政;263年劉禪投降,蜀國滅亡。他前後當了40年皇帝,諸葛亮死後,自己執政了29年!而且要知道蜀國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劉禪能夠維持蜀國基本安定,在位期間蜀國基本沒有大亂,這些都足以說明劉禪最起碼是一個守成之主。

反觀吳國呢,孫權252年去世,吳國280年滅亡,孫權死後吳國又延續了29年時間,但在這29年裡先後有三位皇帝更替。兩相比較,完全能夠說明,蜀國內部比吳國平穩的多。而且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是個妥妥的暴君,魯迅先生說他是特等暴君。孫皓酷虐好殺,好酒好色,大興土木,好大喜功。據說,晉武帝司馬炎聽說孫皓的殘暴都非常驚訝。在孫皓的統治下,吳國「將疑於朝,士困於野」,上至百官下到百姓人心惶惶。那麼為何吳國比蜀國多存在了17年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蜀國國力最弱

不論古今中外,戰爭,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攻伐戰,講究的是綜合國力。蜀國在當時是最弱小的,東漢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9州,東吳佔有3州,蜀漢僅佔益州一州之地。以一州之地能夠抗衡曹魏九州,已經是諸葛亮所能做到的極限了。所以後來劉禪自己主政,能夠堅持29年,還不斷地出兵騷擾曹魏,蜀國非常的不容易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使本來國力弱小的蜀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根據史書記載,蜀國滅亡時人口僅剩94萬,卻有甲士10萬,官吏4萬,百姓負擔沉重,財政難以為繼。而曹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論是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遠遠的強於蜀國。除此之外,蜀漢一州之地人才有限,後期隨著人才宿將不斷凋零,已經無力抵抗曹魏的大軍。所以蜀國最早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力最弱。

曹魏(西晉)戰略選擇

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馬昭準備伐蜀,與眾人商量說:「自在壽春平定叛亂以來,士兵已經六年沒有戰事,製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如果滅吳,大略計算一下,造戰船,開水道,得用千餘萬個工日,這就要十萬人一百幾十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濕,必定會發生疾疫。當今應先取蜀,滅蜀三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這就像歷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容易了。

其實在三國鼎立局面穩定之時,曹魏的戰略一直是西守東攻,三國中後期大規模戰役基本上是魏吳雙方之間發生的。曹操漢中敗還之後就堅持先滅吳,後滅蜀。曹丕紀委後延續了先吳後蜀的戰略,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曾咨問司馬懿:「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司馬懿明確回答用水陸並進大舉伐吳,從公元222年夷陵之戰結束後,到公元262年司馬昭伐蜀,曹魏始終貫徹這一戰略。司馬昭後來選擇先伐蜀,後滅吳,以後來的眼光看,是極為明智的。

高平陵政變

篡魏、滅吳需要時間

蜀國滅亡是在公元263年,滅了蜀國需要時間來消化。後來不論是鄧艾的被殺,還是鍾會的謀反,都對引起了很大的動盪。而且當時司馬昭還在準備一件大事——篡魏!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結果司馬昭還沒能篡魏就中風猝死(265年),幾個月他的兒子司馬炎終於完成了篡魏大計。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三人的共同經營,司馬篡魏終於完成了。儘管司馬氏已經掌握政權多年,但是改朝換代畢竟需要各方面準備,所以給了吳國苟延殘喘的時間。

吳國畢竟有長江天險,正如司馬昭決定伐蜀時所說那樣,造戰船,開水道,訓練士兵,需要長時間的準備。而且當時得西晉內部也並不穩定,比如在泰始六年(270年),鮮卑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為了完成滅吳大業,司馬炎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泰始五年(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咸寧五年(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公元280年孫皓投降,全國統一。

小結

綜上所述,儘管蜀漢後主劉禪和吳國末帝孫皓相比,既不殘暴也不昏庸,但是因為蜀國國力最弱,加之曹魏(西晉)的戰略抉擇,蜀國最先滅亡。蜀國滅亡後,司馬氏完成篡魏大業,經過10年的充分準備,一舉攻滅吳國,三家歸晉。統一是必定的的趨勢,這是中華民族自秦漢統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主流,任何人也不能阻擋這個大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