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死後,蜀國很快落入被動局面,國內動亂不止,南中亦有孟獲為禍。好在諸葛亮,挑起了治理蜀國的重擔。平定內亂、南征孟獲,在花了差不多2年的時間之後,終於肅清了蜀國內部動亂。而且,此時諸葛亮還兼併著操練兵馬、打造兵器、觀察天下大勢。時刻準備著完成劉備當年未競之業…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也一直都在堅持北伐,因為諸葛亮明白,三國魏、蜀、吳,只有蜀國實力最小。如果不伐他國,必將成為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因此,諸葛亮一直堅持當年漢高祖劉邦的戰略,北伐!
諸葛亮一生,接連北伐5次,花了將近7年的時間。發動了街亭之戰,陳倉之戰,五丈原之戰,那麼有何成效呢?除了收回了曹魏不要的武都、陰平兩個城池、還有三郡百姓之外,基本上毫無成果。對於曹魏來說,只是消耗了些許軍資,然而對於蜀國來說,除了消耗了不少錢財、糧草之外,還帶來了很多大將的折損。
那麼,在諸葛亮為期7年的北伐之中,蜀國都有哪些大將折損呢?說出來真丟臉,為諸葛亮北伐而折損的大將一共是有12位,倘若劉備知道也會無語!他們都有誰呢?
第一位:李盛
李盛乃是三國時期蜀國將領,他死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當時,李盛是被安排到馬謖的帳下。不過呢?當時馬謖並未聽取副將王平「當道下營,捨山就水」的戰略。
後來,曹魏大將張郃圍攻馬謖,張郃乃是曹魏著名將領,他採取只守不攻的方法。首先把蜀漢兵士水源給切斷,隨後蜀軍不戰自亂。馬謖戰敗,同時作為馬謖統屬的將領李盛也在此次戰事中被蜀漢朝廷懲罰,被斬正法。
第二位:張休
張休乃是李盛的同事,同時亦屬於馬謖統領的將軍,當時馬謖兵敗之後,張休也不能倖免。不過,張休不是死於敵軍之手,相反他是死於諸葛亮之手,當時諸葛亮為了平息自己的過錯(派遣馬謖鎮守街亭),因此便追究,李盛、張休、包括馬謖的罪。
很不幸的是蜀漢大將李盛、張休、連同馬謖在內一併被諸葛亮給處死。
第三位(名):川蜀並排之將,一共有七位將領
排名第三的乃是蜀中二、三流的將軍,他們分別是白壽,陽群、馬玉、閻芝、丁立、劉郃、鄧銅,一共是七人。關於這七個人,可以說是川蜀中、後期的希望,但是這七人皆沒有發揮其重要作用,其後就折損了。
諸葛亮曾經在《後出師表》中這樣寫道:「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此乃是諸葛亮在出師之前,寫給後主劉禪看的。諸葛亮總結了他此前北伐的大概情況,稱到他自從到了漢中之後,蜀中便折損了許多兵將,這些將領名單之中便包含了:馬玉,白壽等七人。
關於這些人諸葛亮在後面還提了一句,「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什麼意思呢?很簡單,也就是說這些人,還有許多精銳兵士們,都是從天下各處而來。他們不完全都是屬於荊州、亦或者是益州。諸葛亮當時稱這在前期北伐是死掉了三分之二的猛將,他在表中稱道,他自己也沒有把握打贏場仗。
至於後期,川蜀便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俗話,看來這話的確是不虛。畢竟,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是折損了這麼多猛將的。上述七作,雖然在當時只是二、三流的將領,但假以時日,他們也會成長,只可惜,他們沒有這個機會了!
第四位:馬謖
說到馬謖或許是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劉備在臨死之前,再三提醒,「馬謖言過其實!君慎用之。」,然而在諸葛亮北伐之時,竟然不顧劉備生前囑咐,放棄魏延、王平、吳懿等川蜀著名將領而不用!而是破格提拔了馬謖為將,去阻止曹魏人馬奪取蜀軍糧道街亭。
諸葛亮本以為馬謖是一匹千里馬,因為之前畢竟提出過「攻心之計」,料想此人也有些真本事,何況這次諸葛亮還特意下命令要「當道下營」,想必應該不會出什麼大事。但是,事實卻讓諸葛亮心痛如割!
馬謖不但沒有採納自己的命令,而且連副將王平的話他都沒有聽取。捨道、捨水源而就山中下紮營地。最終被曹魏著名將領張郃給打了活耙子,蜀軍慘敗。
而負責街亭防守的主將馬謖,自然難逃處置。為了明軍法,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諸葛亮在這裡揮淚,其實不是可惜馬謖之才,而是自己辜負了當年劉備所托。
馬謖之才為參軍尚可,很難獨當一面,他還絕對不是那塊打仗的料子。當年馬謖跟隨諸葛亮南征,提出了正確的「攻心為上」的計策,那是因為有諸葛亮坐鎮,諸葛亮其實才是南征的最大功勞者。然而,因為馬謖常年與諸葛亮談論時事,戰略,諸葛亮就已經把南征之功,歸於馬謖。但是最終造成了街亭的丟失,悔之不及也…
第五位:趙雲
常勝將軍趙雲,乃是三國時期出了名的「仁義、仁政之將」,趙雲一生崇尚「仁政之所」,因而才不顧辛勞一生跟隨劉備征戰,趙雲一生不圖名,不謀利。在趙雲一生之中,數次救援劉禪,還有保護劉備周全,救黃忠、敗曹操,可以說是曹魏眾將的天敵大將。
然而,趙雲卻於公元229年去世。也就是在趙雲參加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在北伐期間趙雲擔當的是疑兵主將,其目的就是為了配合諸葛亮的主力進攻祁山。當時趙雲手上不到1萬兵力,雖然遭遇到了曹真的猛攻。但是,由於趙雲之勇,而且帶兵有方,趙雲所部並沒有多大的人員傷亡,就連軍資、糧草都絲毫沒有遺落。
但是同樣的戰敗,馬謖就敗得非常慘了,自己差點命喪當場也就不說了。而且,連手下的兵士也都快打光了,倘若不是王平充當了俘軍,恐怕馬謖根本就沒有機會回來接受諸葛亮的懲罰!然而,趙雲在箕谷退兵時,由他本人親自斷後,曹真手下將領根本無人敢進犯趙雲,畢竟當年七出七進輕鬆挑了50多位曹魏猛將,趙雲的實力可不是蓋的。
而另一方面呢?曹真也要立馬改變戰略,以應對諸葛亮。在力敗韓氏父子,完成諸葛亮所托付的疑兵之計之後,趙雲終於放下了所有,去找劉備喝茶去了。
第六位:關興
關興乃是關羽次子,早年因為能力突然被諸葛亮提拔為侍中、中監軍。
在諸葛亮北伐時,關興為龍驤將軍,負責諸葛亮安全,還有隨時接應各路人馬。包括:斬殺魏將董禧,計取南安、安定兩郡,關興都有出力。而且後來,還幫助諸葛亮收降姜維。可以說,關興是蜀後期諸葛亮身邊的得力大將。
然而,在北伐不久,關興突然病逝。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不得而知,總之,關興也是喪命於諸葛亮北伐期間。關興、趙雲、相繼死後,能為諸葛亮北伐征戰的大將越來越少。
第七位:魏延
在諸葛亮北伐即將要結束之時,魏延因為與楊儀發生內鬥而喪命。
雖然,楊儀、魏延都上書給劉禪,稱對方謀反。但是,最終劉禪卻相信了楊儀,因此魏延的結局就非常悲劇了。魏延在逃到漢中之後,被馬超族弟馬岱所斬。除此之外,魏延的三族也被蜀漢朝廷所滅!
劉備在事後發現事情不對,因此不顧諸葛亮當年的安排,說魏延會謀反。劉禪把跟魏延有關的人特別是楊儀、馬岱,都給重新給推敲了一下。因為在魏延被殺之後,楊儀逐漸的本面目已經露出來,不滿上司,經常在後面詆毀他人,劉禪再也沒有給楊儀機會,將楊儀下獄,最終楊儀死在了獄中。
而馬岱呢?劉禪也並沒有聽從,當年馬超臨終之言,要特別照顧馬岱。而是讓馬岱直接提前退休,過起了隱藏生活。這也是後來,馬岱為什麼直接從歷史舞台消失的根本原因。
在後續史料記載之中,魏延確實是被冤枉的。他根本不是想要反叛川蜀,他私下和楊儀不和,當時沒有聽取軍令班師回朝就是想在外面解決掉楊儀。只不過,魏延是動用了自己手上的兵力。他這樣做,其實是非常愚蠢的,一來不符合臣下之道,二來也違反國家法律。如果,楊儀真的有罪,那是劉禪應該來治理的。而非大將,就可以直接動手的。
就像諸葛亮當年北伐一年,本來在前線佔據了上風,但是後主卻要求他立即班師回朝,諸葛亮只能照做!一來,是為人臣下之道。二來,也是為了一個國家的法度而班師。但是在魏延那裡,似乎這些條條框框根本就不存在。
綜合來看,在諸葛亮5次北伐期間,一共是折損了包括魏延在內的大將是13位。這說起來也真是夠丟臉的,因為有魏延這個被誤損的大將!還有一個,誤國的馬謖。這兩個人,魏延白白折損,而馬謖不但是害人害己,而且也危害了國家利益。錯誤判斷魏延,大膽任用馬謖乃是諸葛亮生平兩大弊端。
而因為北伐曹魏,讓13位蜀漢人才折損,這也是非常丟臉的事,說出來絲毫沒有面子!難怪諸葛亮用兵一生,他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完全得到世人的認可。傅干、賈詡、劉曄、包括孫權在內無不評價諸葛亮「達治知變」,善於治國。如果,諸葛亮是在軍事上有「變」的能力,估計北伐不會如此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