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想必我們都聽說過,作為這句話的主角廖化,當初在關羽麾下擔任一名主簿,關羽死後,廖化一路打怪升級,最終成長為蜀漢一名數一數二的將領,因為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原因,廖化在70歲的時候還在擔任先鋒大將,率領麾下將士抵禦曹魏的侵略。雖然廖化70歲仍舊在沙場征戰這一點非常讓人佩服,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蜀漢後期的人才真是少,70來歲的老頭子都還在沙場征戰,那麼為什麼蜀漢後期就是不出大將呢?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對於蜀漢的將領,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五虎大將了,蜀漢初期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這些人在沙場馳騁的英姿,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到了蜀漢中期的將領,有一直備受爭議的征西大將軍魏延,此人為蜀漢看了10餘年的家門口,期間曹魏絲毫侵犯不得,除了魏延之外,另外還有鎮北大將王平;鎮南大將馬忠;車騎將軍鄧芝等人,但到了後期,蜀漢就非常的可憐了,除了大將軍姜維,還有衛將軍諸葛瞻,右大將大將軍閻宇,左車騎將軍張翼,右車騎將軍廖化等等,其中衛將軍諸葛瞻的實戰經驗可以說是很可憐的,幾乎沒有。
所以我們會發現,到了後期的時候,只有姜維才能算得上是一位著名將領,當然了,廖化也算,而其餘的人,他們指揮打仗的水平就只能算是中等偏下了。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的時候,諸葛瞻在綿竹和其19歲的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閻宇在率軍救援成都的過程中消失不見,剩下兩人,張翼和廖化,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之後,他倆也跟著投降了。
縱觀蜀漢的快速滅亡,其實這裡面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才匱乏,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突然出現在江油城下,而當時的江油城守將馬邈,一看魏軍突然之間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下,直接選擇了投降,江油失守,鄧艾長驅直入,最終直接「空降」成都,劉禪這位甩手皇帝,諸葛亮時期,把一切事物交給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又把一切事物交給諸葛亮留下的人才手中,可以說劉禪是很平庸的,現在魏軍突然就兵臨城下了,嚇懵的劉禪直接選擇開城投降,自此,蜀漢宣佈滅亡。那麼蜀漢後期為什麼就是死活都出不了著名將領呢?小編認為有以下4點原因。
其一,人才選拔制度缺失
縱觀蜀漢後期,我們就會發現一個令人異常尷尬的問題,那就是領軍打仗的將領,不是官二代、就是軍二代,真正像魏延一樣,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將領可以說是沒有,可惜最終魏延還死於自家內耗當中,除了魏延之外,姜維算一個,但他卻是個降將,被諸葛亮看中,然後設計把他從曹魏忽悠了過來,因為諸葛亮看中姜維,所以姜維的陞官之路走得那叫一個順暢。所以我們不難發現,蜀漢非常缺乏一套人才選拔的制度,在當時,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征辟和察舉。我們知道,曹操是個改革派,他對這種制度就很有意見,所以曹魏建立之後,自己搞了個九品中正制,但這種制度也有諸多缺陷,比如只針對士族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是一個有才的平頭老百姓,那還是一樣沒得玩。
其二,蜀漢經濟偏弱,人口基數也少
相對於曹魏佔據當時整個北方來說,蜀漢的地理位置是相對偏僻的,除此之外還有經濟不發達,文化底蘊不夠等毛病,在加上常年征戰,劉備稱帝后伐吳,結果失敗,損失慘重,諸葛亮用了數年時間才緩過勁來,但緩過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北伐,蜀漢建立後,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但最終都沒取得什麼讓人滿意的結果,諸葛亮死後,姜維接棒,而後繼續北伐,北伐次數甚至超過了諸葛亮時期,地盤小,人口基數少,又常年征戰的情況下,人才匱乏那是相當嚴重的。
其三,對當地士族進行政治打壓
劉備入川的時候,其麾下最主要的就是原從和荊州派系的人,平定益州之後,蜀漢陣營內部加入了益州本地的士族豪強,所以就變成了益州本土派系、東州派系、荊州派系和原從派系共存的政治局面,蜀漢那麼小的地方,竟然派系林立,這不可謂不複雜吧。面對這種複雜的政治局面,劉備和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情況還行,兩人盡量平衡各大派系的力量,比如劉備娶吳懿的妹妹,臨終前又將李嚴提拔為托孤重臣等等。
但自從劉備死後,平庸的劉禪哪裡懂得這麼複雜的關係,劉禪不懂平衡各大派系,所以這就導致蜀漢後期,掌權的不是荊州派就是原從派的官二代,這兩方的人才都死光了之後,益州本土派系由於長期受打壓,所以也不願意為蜀漢出力,所以諸葛亮死後,因為荊州和原從兩大派系打壓益州本土派系的原因,導致荊州和原從兩派人才都死了之後,蜀漢就直接無人可用了。
其四、蜀漢軍事人才早逝嚴重
無論是在劉備時期,還是諸葛亮時期,基本上都是不停的在打仗,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這就導致早期跟隨劉備的將領差不多到了後期都死光了,就連年青一代也好像繼承了曹家短命的基因一般,早亡了一批。比如在早期就跟隨劉備的張南、馮習和傅彤等人,他們都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作戰經驗豐富,可惜最終被劉備這個敗家子在伐吳的過程中拼光了,中期的大將魏延又死於內鬥,所以這樣看起來的話,蜀漢是必須得亡了。
不知道大家對蜀漢第一個被滅,有什麼看法呢?當然,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