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天下人才輩出,如過江之鯽。有人靠謀略受重用,有人靠軍事,還有人憑著兩面三刀的作風竟然也能混上高官。此公姓劉名曄,乃是漢光武帝的後人。
劉曄自幼頗具膽略權詐,十三歲時便親手殺害了其父身邊一位不太馴服的待從,名震當地。年二十餘,又設計殺死了揚州豪強鄭寶,奪得精兵數千,聲望日著。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戰亂歲月,劉曄先委身於廬江太守劉勳,繼而率眾投依曹操。征戰之中,他不時替曹操出謀畫策,漸見進用,先後被委為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等官。
劉曄最出色的政治本事是精於兩面伎倆,一方面,他善於揣摩主子心意,投其所好,見風使舵。拍馬逢迎,以博取主子歡心。另一方面,又能處處附和眾議,人云亦云,絕不標新立異,以贏得同僚們的好感。真所謂君前一套,臣前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堪稱兩面臣的典型,劉曄的兩面手法運用得相當嫻熟,施展起來往往得心應手,顯得圓滑周密,令人難以看出。這種看家本事遂成為他官運亨通的訣竅。曹丕代漢稱帝后,劉曄居然爬上了侍中的高位,成為天子左右的親信大臣,並賜以關內候的爵位,儘管劉曄的兩面伎倆十分高明,但並非天衣無縫,最終還是被人識破。
魏明帝即位後,劉曄繼續受到寵信,進爵東亭侯。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十二月,明帝將興兵伐蜀,問計於群臣,內外朝臣都說「不可」。劉曄得知明帝伐蜀決心已定,一天,隻身入宮見帝,大發「蜀可伐」的高論;可當他剛走出門,又附和朝臣說:「蜀不可伐。」並大陳不可伐之理,講得繪聲繪色,頭頭是道,同僚們信以為真。
後來,大臣楊暨與明帝商議伐蜀之事,楊暨諍諫,明帝厲聲斥責道:「你是個書生,懂得什麼兵事!」楊暨謝罪答道:「臣的話確實不足採納,侍中劉曄,先帝謀臣,也常說蜀不可伐。」明帝驚訝道:「劉曄與我講蜀可伐。」楊暨說:「可召劉曄當面對質。」明帝即刻宣詔劉曄入殿,加以詢問,劉曄卻一言不發。
事後,劉曄單獨入見,擺出一付老臣的架式,責備明帝道:「伐人之國,乃機密大事,我有幸參予如此重要的謀畫,甚至常常擔心會在睡夢中洩機密而增加自己的罪過,又怎敢隨使向別人說起呢?況且兵者詭道,軍事尚未發動,更應特別保密。陛下是顯然已將機密暴露,我擔心蜀國已經知道了,「明帝默然,似覺有理,深表歉意,劉曄出殿,又教訓楊暨說:「放長線才能釣大魚,你確實是位正直之臣,然計謀不足取,不可不深想啊!「楊暨聽後,若有所悟,也連聲道歉。由此可見劉暉玩弄兩面伎倆之一斑。
後來,有位大臣對明帝說:「劉曄不盡忠朝廷,善於察言觀色,專會迎合上意。陛下試與劉曄談論,都用反意去間他,若所答與所問正好相反,則證明劉曄與聖意相合;若所答與所問完全相同,則劉曄迎合之情昭然若提。「明帝點頭稱是,遂用此法驗證,果然劉曄次次迎合。
魏明帝十分惱怒,本想立即將他革職治罪,但念他是三朝老臣,只好強忍心頭怒火,將之逐出內朝,貶為外朝的大鴻臚(掌管民族事務及各種禮儀的育員),劉曄遭到疏遠,心中悶悶不樂,不久發狂,憂慮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