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去投奔曹操 就因劉備更加“仁義”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為何不去投奔曹操 就因劉備更加“仁義”嗎?

曹操、劉備和諸葛亮在影視作品中看似同齡人,其實曹、劉二人比諸葛亮大得多,諸葛亮還在南陽耕讀之時,曹丞相就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聞名天下,諸葛亮為何不去投奔他,反而選擇劉備,僅僅是因為劉皇叔的「仁義」嗎?千風君為你分析一番。

「武侯」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神機妙算和人臣之道多被傳為佳話,成為後世智慧和忠誠的象徵。但琅琊諸葛氏作為大族,其中也不乏在曹魏和東吳為官的人物,諸葛亮的同族兄弟諸葛誕就在魏官至征東大將軍。對於諸葛亮為何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很多人都從三顧茅廬、匡扶漢室等角度來解讀,但是放在三國的歷史的大背景下,不難發現,劉備能夠獲得「臥龍」不僅是因為「仁義」之名和「匡扶漢室」之志,而是因為天時、地利也在他這一邊。

天時第一,根據正史記載,曹操生於桓帝永壽元年(155年),而諸葛亮則是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生人,比曹操要年輕得多。在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推演天下大勢之時,曹操已經破袁氏、收張繡、殺呂布,「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其帳下雲集程昱、荀彧、賈詡等名臣謀士參謀,出生普通世家的孔明先生想要在其中脫穎而出實非易事,而此時投靠有「知人待士」之名、在荊州徐圖再起的「皇叔」劉備顯然更有發展空間,更能施展他縱橫捭闔、攘外安內的才幹,後來《隆中對》的實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地利第二,門閥豪強是東漢政治的主角之一,漢末的割據勢力也非常重視本地的世家大族。曹操長年經略北方,四處征戰,政權中除了曹氏、夏侯氏的同族,青州、東郡、穎川等地的大族也有一席之地,而諸葛亮躬耕所在的南陽則處於荊襄地界,同他交遊的也都是荊州名士,正是「圈子不同,何必強融」。此時的劉備投靠了劉表,駐紮於新野,正在南陽邊上,不過百里之遙,「近水樓台先得月」,這才有後來「三顧茅廬」的故事。

人和第三,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在擊敗陶謙,報了殺父之仇後,卻還是不爽,下令屠戮了徐州城中的百姓,以至「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諸葛亮的家鄉正是徐州的琅琊,年幼喪父的他只能隨叔父諸葛玄四處輾轉避禍,看見這血流成河的亂世景象,少年諸葛亮對於「漢賊」曹操的厭惡可想而知。此時,在北方劉備卻不忘「「每與操反,事乃成爾」的規律,同公孫瓚帳下的趙雲、田楷等人主動出兵救援徐州,抵抗曹操。雖然幾經波折徐州仍落入曹操之手,但劉備「寬仁有度」「勇而有義」的風評想必已經傳到諸葛亮的耳中,就算不知真假,總比「夢裡好殺人」、「寧叫我負天下人」之類的好多了。

可見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人力也有天意,但千風君認為孔明先生為蜀漢夙興夜寐、奮力北伐的精神確是超越常人的,不負「忠武」之名,反觀呂布、孟達等時降時叛的小人,實在不足為後人道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