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桃園三結義以來,在劉備的征途霸業中,最貼心的無疑是他的兩位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但是在賜封部下的時候,劉備好似忘了關羽。五虎將中,張飛被封新亭候,馬超賜封為都亭候,趙雲為永昌亭侯,黃忠為關內侯。魏延不是五虎將,也得到都亭侯,不但如此,就連沒什麼名氣的馬岱也被封為陳倉侯、王平被封為安漢侯。但是,威震三國的關羽,劉備的結拜二弟卻沒有得到封侯,為什麼呢?
關羽,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功績,肯定是遠超過別人,連馬岱、王平這樣表現平平的小輩都被封侯,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沒有道理不封侯。難道劉備是為了避嫌?還是兄弟倆之間有隔閡?還是諸葛亮對關羽又偏見?其實都不是。
關羽在早期就有了爵位,劉備在徐州兵敗後,三兄弟走散了,關羽只得暫時跟隨曹操。公元200年時,關羽殺掉袁紹的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便奏請獻帝,封了關羽為「漢壽亭侯」。
這裡面還有一個曲折的故事,曹操請獻帝賜封關羽為壽亭侯,並讓人給關羽鑄了一枚大印,派和關羽關係比較好的張遼給送過去。關羽接過大印看了一下,又還給張遼。張遼說:按照你的功勞,封個亭侯不算高呀?關羽推辭說:我的軍功很微小,配不上這個侯爵,並且再三推讓。張遼沒辦法,只好把大印帶回去還給曹操。
曹操聽了張遼細說事情的經過,又看了看大印,心中頓然醒悟,說:是我考慮不周呀!曹操於是讓人重新鑄了一枚「漢壽亭侯之印「,再次派張遼給關羽送過去。
關羽這次再看了一下印章,笑著說:還是丞相懂我的心意呀!於是接受了封號和大印。關羽之所以前拒而後受,是因為曹操看穿了他的心思,第二次在官印上加了一個「漢」字。關羽是要表明他接受的是漢天子的賜封,而不是曹操的賞賜,證明自己「降漢不降曹」。
因為關羽已經有了「漢壽亭侯」的封號,而且是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賜封的,所以一向以漢室正統自居的劉備也不好再給關羽更換封號,因此關羽一直沿襲「漢壽亭侯」的爵位。關羽死後,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而曹操也追封關羽為「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