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不夠兵器來湊,諸葛亮改過的那些武器威力怎麼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人數不夠兵器來湊,諸葛亮改過的那些武器威力怎麼樣?

諸葛亮改過哪些武器?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武器裝備是部隊士兵的第二生命,武器數量多少級先進與否無論現在,還在古代都是決定軍隊戰鬥力強弱的重要標誌,因而,諸葛亮特別強調要加強器械的儲備,他說:「器械為用,委積為備」。蜀軍人數與曹魏相比並不佔優勢,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諸葛亮不斷改進蜀軍武器裝備,通過裝備的改進以提高部隊戰鬥力。經諸葛亮改進的蜀軍武器,有連弩、刀、斧、劍、鎧甲、蒺藜等,值得一提的是「損益連弩」。

諸葛亮確實改進了連弩,其所用之箭是鐵製的,長度為八寸,此弩能十矢俱發,除此而外,別無 所知。這給人留下更多的疑惑,如諸葛亮是怎樣改進連弩的?為什麼所用的矢為八寸而不是九寸或一尺?「一弩十矢俱發」是一次性發出十矢還是連續發出十矢?這一改進到底有何作用?

研究諸葛亮「損益連弩」首先要對弩和連弩有一個認識。弩是一種由弩弦、弩臂、弩弓、望山(瞄準器)、鉤括(扳機)以及矢等元素共同組成的殺傷力很強的兵器。弩的起源很早,在春秋以前就見諸記載了,弩是由弓發展而來的,何謂弩?《說文》曰:「弓有臂者。」最初弩的結構只是在弓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臂,發射的箭就放在臂槽中,這樣就增強了箭的穩定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弩的結構逐漸完善,除了弩弓、弩弦和弩臂外,又增加了牙和懸刀,牙之外為郭等零件。

漢代弩的改進主要表現在瞄準器上。為提高瞄準的精確度,漢代人將弩機的望山加長,上面刻出分度。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青銅弩機,其望山高出郭面 45 厘米,分刻五度,每度間又刻出半度的標線,度線鎦金。這種刻度為瞄準提供了一個標尺。

至於弩逐漸運用於戰爭大約是在春秋末期。戰國時代,弩已大量裝備部隊,並在戰爭中發揮出強大的威力,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齊孫臏布設萬弩伏擊魏國龐涓軍,顯示了弩這一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秦漢時期戰爭中弩的使用更加普及,秦俑坑中,發現了大量的弩弓遺跡,出土了眾多實物。漢代以後,弩成為常見的兵器,漢軍中裝備有大量的弩,漢文帝時,李廣與匈奴作戰,曾經使用弩,以少擊眾,發揮了很大的威力。

至於連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到了漢代,連弩成為常用兵器,漢時軍隊備有威力更為強大的連弩。諸葛亮「損益連弩」,是離不開秦漢時連弩的形制結構的,並在秦漢連弩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那麼,諸葛亮是如何改進過去的連弩呢?

實現了「一弩十矢俱發」,其意是一弩裝十箭,能連續發射。諸葛亮在原有的弩機上增加了一個箭槽,這一裝置可以放入十支短箭,發弩時扣動一次扳機,就發出一支箭,緊接著箭槽中就掉下一箭來,這樣扳機可以反覆扣動,實現了弩機連續發射,這種改進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從數量上看,曹魏士兵用的連弩一次只發射4至5支箭,魏明帝曾寫詩說:「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訊,一發連四五。」

從後兩句詩看,三國曹魏時弩機,一次只能連發四五支箭,但諸葛連弩更進一步,一次就能「十矢俱發」;從性能上看,秦漢時連弩是將眾弩聯結在一起,一次發出多枝箭,以實現重大殺傷,此意《漢書·李廣傳》注引中有詳細解釋,服虔曰:「三十弩共一弦也。」張晏曰:「三十絭共一臂也。」師古曰:「張說是也。絭,音去權反,又音眷。」絭,弓弩。

潘岳(247-300年)《閒居賦》也言:「異絭同機」,意思是說西漢連弩只是把多張弩連在一起。而諸葛亮改變連弩一次多發為多次連續發射方式,減少箭矢無謂的消耗,通過提高箭鏃命中率方式來實現重大殺傷。

從文獻記載看,除諸葛連弩外,用弓或弩發射最短的矢長也有一尺八寸。而諸葛亮將連弩用的矢減少至八寸長,是適應了連弩結構變化的需要。如果鐵矢超過八寸,不僅矢的重量增加,影響箭的射程,而且箭匣也裝不下,如果箭的尺寸小於八寸,弩的弦臂張開間距小,發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八寸是最佳尺寸。

諸葛亮改進連弩,實現連續發射箭矢這是重大進步,但縮短箭矢長度是否影響連弩的殺傷力?人們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諸葛連弩殺傷力不大,二說諸葛連弩是威力強大的勁弩。

諸葛連弩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從以下幾方面可得到體現:一是諸葛亮非常關注武器製作的質量。二是通過在箭頭上塗以毒藥提高其殺傷力。三是諸葛連弩對中近距離的目標具有較大的殺傷力。四是短箭配以望山(瞄準器)以提高命中率。五是矢鏃普遍採用鐵質。六是成立連弩士專門操作連弩。

從歷代對諸葛連弩的讚美與評價中,可知諸葛連弩一定是製造精良、甚有威力的兵器。如果製作不精,設計不妙,馬均也就不會贊其「巧」,劉弘也不會稱其「妙」。為了阻止曹魏騎兵的衝擊,諸葛亮還使用了另一種名叫鐵蔟藜的武器。鐵蒺藜又稱扎馬釘,是我國古代打仗時設置障礙以禦敵而用。這用實物都反映了諸葛亮對武器裝備的重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