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263年,魏國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昭下令召集各路大軍討滅蜀國。這時候的魏國是否有實力吞併已經建國四十餘年的蜀漢呢?讓我們分析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
首先在地勢上,蜀國有很大的優勢。蜀國在後期主要控制著益州的土地,漢代雖有十三州,但是益州卻是其中最大的州之一,比小州要大上數倍。益州在今天包括了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再加上陝西南部的漢中盆地地區。益州的中心腹地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富足,宿有「天府之國」之號,然而其四周卻被崇山峻嶺所阻斷,易守難攻,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詩詠歎益州的險要地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正是依靠著這得天獨厚的地勢,幾千年來在益州之地割據稱王,偏霸一方的諸侯數不勝數。魏國的伐蜀大軍從北而下,需要翻越平均海拔2000-2800米的秦嶺山脈,面對著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陽安關和劍閣,魏軍長途跋涉,作戰補給延綿千里,且深入敵境,在絲毫不熟悉的地方廝殺,而蜀軍以逸待勞,且有關隘可守補給充分,在地勢這一點上魏軍可謂是佔盡了劣勢。
其次再看國力,蜀國雖佔據著「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益州,但是由於從諸葛亮時代起就開始異常頻繁的北伐戰爭,國力已經急劇下降,此時的蜀國只有老百姓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人,軍隊卻有十萬兩千人,官吏也有四萬人。蜀國人民極其貧困,嚴重營養不良,臉上皆有菜色。而魏國則休養生息了數十年。實力雄厚,在多年的對西蜀和東吳的戰爭中處於守勢,暗暗積攢著自己的力量,魏國人口已達一百零三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餘人,軍隊大概有五十萬人左右,在國力上完全超越蜀國。
諸葛連弩
在軍備上,蜀國的軍隊裝備有命中率極高、且能一下發射十矢的諸葛連弩,能夠非常有效地守住關隘,對付強大的騎兵,這就極大的彌補了蜀軍數量較少的劣勢。而魏國雖然裝備有產自羌胡和鮮卑的高大戰馬,但是適合平原會戰的騎兵軍團卻無法在蜀國的山區發動鐵騎衝擊,這就使得魏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在軍事人才上,雙方均有出色的將領。蜀軍的最高統帥是姜維,是魏國降將,軍事才能出色,被諸葛亮多次提拔,並委任以要職。諸葛亮曾稱讚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魏國多達11次,勝多負少,與魏國一流著名將領郭淮、陳泰、鄧艾等人周旋多次,成為魏國西部邊境的頭號大患,官至大將軍。姜維手下將領廖化、張翼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魏軍主力的兩大統帥鄧艾和鍾會,更是稀世奇才。鄧艾幼年喪父,放牛娃出身。長大以後因為口吃只能做看守稻田和牧場的卑微小吏。但是鄧艾卻從沒有失去大志,一直在研習軍略,每經過一處高山沼澤之地,就思考可以建立軍營的地方。當時的人都笑話他,他卻不以為意。後來鄧艾被司馬懿賞識,成為司馬家族的心腹部將。在魏國的西部戰場曾迫降蜀軍大將句安,並多次擊敗著名將領姜維。在東部戰場上曾助司馬師平定了毋丘儉和文欽的叛亂,並擊退了吳軍孫峻所率領的號稱十萬的援軍。因功封為征西將軍。
鍾會則是魏國名臣太傅鍾繇的小兒子,素有神童之名。長大後,鍾會以曠世謀略揚名於世,他所出的計策無不成功,世人紛紛將他比作興漢四百年的天下第一謀士參謀張良。鍾會在司馬昭剛繼承哥哥司馬師權位時就為其出謀劃策。司馬昭掌握魏國的局勢更離不開鍾會出謀劃策。因此司馬昭非常信任鍾會,當時魏國所有重要的政務都經過鍾會之手才往下傳達。而調集大軍滅蜀這一決策,實際上也是司馬昭和鍾會共同謀劃和決定的。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蜀國雖然看起來弱小,但如果能夠正確依靠有利地勢也不是沒有勝算的。不過蜀漢政權內部卻有一雙雙暗藏殺機的眼睛在渴望著魏國大軍的到來。
蜀漢政權的士大夫階層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後來到益州的荊州士人及其後裔為主,屬於劉備、諸葛亮的嫡系,姑且稱之為新派集團;一是以益州本土士人為主,屬於劉焉、劉璋父子的舊部,姑且稱之為舊派集團。新舊兩派集團都渴望能夠主宰蜀漢政局,滿足自己的利益,因而如果處理不好兩派之間的關係,將會導致蜀漢後院起火。因而在劉備、諸葛亮統治時期,當權者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平衡兩派的勢力。雖然新派集團的地位較高,但是舊派集團也被給予足夠重視,比如劉備死前的顧命大臣除了諸葛亮還有舊派集團的李嚴,諸葛亮也提拔重用了相當一批舊派集團團的人物,如楊洪、何袛、張翼等等。可是,當號稱「蜀中四相」的四大賢臣諸葛亮、蔣婉、費禕, 董允相繼去世後,新派集團的勢力漸漸膨脹,朝野基本都是新派集團的人物在把持著。而新派集團在全面掌權後隨意弄權。甚至集團內部也相互排擠。接替董允的大臣陳袛與宦官黃皓裡外勾結。玩弄權柄。陳袛死後,黃皓想扶植自己的親信閻宇(荊州南郡人),排擠大將軍姜維,以至於姜維因為畏懼躲在沓中屯田。
而那些沒有實權的益州本土人士則趁此機會,陰謀顛覆蜀漢政權。益州巴西閬中人周舒、益州蜀郡成都人杜瓊、益州巴西西充人譙周為首的許多舊派人士都在大肆散佈魏國必定滅蜀的傳言。還有很多舊派大臣和將領雖然不忍心顛覆蜀漢,但是也散佈著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的言論,就連曾經跟隨諸葛亮多次北伐,因功封為左車騎將軍、冀州刺史的舊派著名將領張翼也不認真配合新派將領姜維的軍事行動。只是姜維需要倚仗張翼手下的兵力,才總是命令張翼率軍與自己北伐,張翼出於遵從將令,也不得已出兵。
此時的魏國,在經歷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和之後的三次淮南平叛,經司馬懿、司馬師之手,軍政大權已經落人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手,由於在之前的事變和平叛時誅殺掉大量忠於曹氏的大臣和將領,現如今的魏國已經改頭換面,完全成為了效忠於司馬昭一人的國家機器。而司馬昭本人也有著超乎常人的謀略和膽識,因此魏國的政治要比蜀國清明得多。蜀國舊派人士很有可能在此時與司馬昭聯絡,告知蜀國昏暗的局勢,促使其攻滅蜀國。而舊派集團和司馬昭的交換條件也很簡單,舊派集團對魏軍不作絲毫抵抗,而魏軍則負責把新派集團的官員帶回中原,把益州的統治權重新交到本土系舊派士族手中。
實際上,這個交易是雙方都很滿意的,在滅蜀之後,司馬氏最終統一了天下,而益州本土的世族大姓也重新掌握了益州局勢。不過,在開戰之前,蜀漢的新派人士根本就不會想到這些陰謀,他們只是把眼光放在了激烈的戰場之上,對舊派集團釋放的「魔咒」毫不知情。
果然,當劉禪的小朝廷聽聞諸葛丞相的嫡子諸葛瞻都兵敗被殺,鄧艾軍隊已經一步逼近成都的時候,便各自心懷鬼胎。滿朝大臣不是想著怎樣抵抗,而是要麼想著逃跑,要麼想著投降。不過就到底是逃跑,跑到哪裡,還是直接投降魏軍,蜀漢大臣們卻爭論不休。有的大臣提議說,東吳和蜀漢是盟國,如果出奔東吳,東吳一定會收留劉禪。還有的大臣提議說,南中七郡之地(現今雲貴高原)地處偏遠,且山高路險交通不便,應該跑到南中去,依然可以自守。
就在這時,益州本上舊派集團代表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自古以來,我沒聽說過有寄身於別的國家還依然可以自稱皇帝的事情.如果現在投奔了吳國,一定會被迫稱臣。可是魏國強大,吳國弱小,既然注定要稱臣,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向一個強國稱臣,而是去向一個小國稱臣呢?況且早晚有一天強大的魏國會將弱小的吳國吞併掉,如果我們投奔了吳國,向吳國稱臣,到那個時候我們還要再向魏國稱臣。本來投降一次就已經是恥辱了,怎麼可以一辱再辱呢?再說南逃到南中這個計劃,其實本來是可行的,但是要提前做好打算,然後才能成功。
現在強敵近在眼前,國家馬上就要滅亡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手下的人已經靠不住了,如果我們匆忙南逃,南中還沒到達,我們就被手下的別有用心的小人趁機抓住去向魏國邀功請賞了。」這時又有大臣站出來質疑誰周說,現在鄧艾已經快兵臨城下了,如果他執意拒降,強行攻打我們,到那個時候怎麼辦?譙周回答道:「現在東吳還沒有歸順魏國,魏國一定會善待我們,給吳國人樹立個投降的好榜樣。如果皇上投降魏國之後,魏國不封給皇上土地和爵位,我一定會拼了這把老骨頭到魏都洛陽去為皇上爭取應得的權益。」
譙周這一番言論一說完,立即得到了舊派集團的支持。不過劉禪還是有點遲疑,想要採納南逃南中的計劃。譙周又勸劉禪說:「南逃南中這個計劃實在是不可取,理由有三點。第一點,南中是蠻夷聚集之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平時他們就對朝廷沒什麼貢獻,還經常發動叛亂。當年諸葛丞相率軍南征,好不容易才鎮壓了叛亂,那些南中蠻夷是因為迫於壓力才勉強表示順服。此後,朝廷向他們徵收賦稅,他們早已是滿腹怨恨,一心想要報復我們。
現在我們大勢已去,如果去依靠他們,他們一定會趁機對我們不利的;第二點,魏軍這次興師動眾攻打我們,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攻下巴蜀一帶這麼簡單,不徹底消滅我們的政權他們是不肯罷休的。我們如果逃往南中,他們一定會趁我們勢力衰弱而馬不停蹄的追趕,斬草除根;最後一點如果我們湊巧。有幸逃到了南中,在那裡紮穩腳跟,對外我們要抗擊魏軍的進犯,對內我們又要承擔遷來的宮廷內部和文武百官的費用,在我們已經沒有其它賦稅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勢必要大大加重南蠻各部落的賦稅搖役。如果給南蠻部落所施加的負擔過重,他們一定會苦不堪言,起兵造反,到時候我們還是無家可歸。」
實際上,此時的劉禪已經發現,以譙周為首的留守大臣們根本就沒有絲毫抵抗或者是要保存蜀漢朝廷的意思,甚至還有些逼宮的意味。再加上劉禪本身也不是一個強權果斷之人,於是只得無可奈何的順從了益州舊派的意願。劉禪便讓秘書令邵正寫了降書,派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和主降派的領袖譙周到鄧艾軍中傳達投降的想法。二為表誠意,還順便送去了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皇帝綬帶和蜀漢傳國玉璽。
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苦諫父親無果,氣憤填膺,自己也無力和滿朝的舊派勢力相抗衡,卻又不甘願做亡國奴,在投降使者出發的當天,回到家中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之後前去祭告祖父劉備的昭烈皇帝廟,引刀自刎壯烈殉國。
劉禪降魏
鄧艾接到劉禪的降書後大喜立刻應允,並讓張紹和鄧良先行回成都覆信,隨即率領軍隊開赴成都北郊,接受蜀漢方面舉辦的受降儀式。當鄧艾大軍抵達成都時,蜀漢後主劉禪率領太子劉璿和諸王,以及朝野重臣六十多人按照亡國君主投降的儀式綁上自己,抬著棺材,到鄧艾駐營的轅門前跪拜投降。鄧艾手持大魏天子賜與的象徵權力的節杖(有點類似後世的尚方寶劍),彎下腰來,親手解開劉禪的綁繩,並讓人燒掉棺材,接受了劉禪的投降,並且免除了劉禪等人的罪過。至此,蜀漢政權終於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