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歷史,很多國人多多少少都能說出來一兩個三國的故事或者人物。
但真正意義上的三國,其實應該從曹丕稱帝算起,這才是三國真實的起點,像我們日常印象中的漢末亂世呀,群雄逐鹿火燒赤壁等情節,都只能算在東漢的時間段裡。
畢竟曹操終其一生,不管他是如何想的,他的身份都是漢朝的臣子,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也說明了曹操身份的尷尬,到死也沒能邁出那一步。
但曹丕就不一樣了,曹操剛一死,他就上演了一出禪讓的大戲,漢獻帝劉協終於不需要再當傀儡了,這個從做皇帝起就是個提線木偶的人,終於可以逃出人們的視野,好好歇一歇了。
曹丕如願以償做了皇帝,為了這一天他等了很久,也付出了很多代價,畢竟為了爭奪「太子」的位置,曹魏政權已經是兄弟不睦,臣子不和了。
那麼作為曹操給予厚望的曹丕,繼位後的表現究竟如何呢?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01)兄弟相爭
關於曹丕兄弟不和的故事,有件事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關於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當年跟曹丕競爭最激烈的就是曹植。
曹操有25個兒子,真正能威脅到曹丕的只有曹植和曹沖,七步成詩雖然非常有名,說的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後,想要殺掉曹植。
命令他七步之內必須做成一首詩,曹植天生聰慧,想要保命,於是就留下了非常有名的七步詩,並且是詩裡沒有兄弟二字,卻處處透露著兄弟之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故事如此有名,以至於從未有人懷疑過他的真實性,但事實上這個故事,並不見於任何的史書,而是出現了80年後的一本趣談錄《世說新語》裡。
按照世說新語一貫的調性,都是記載所謂風流名士的有趣言談,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即便是假的,也非常能夠反應出當時曹魏皇儲爭奪戰的激烈程度。
我們熟悉的楊修之死,從根子上說可不是曹操嫉賢妒能,更不是楊修賣弄機智的結果,而是楊修是站在曹植這一邊的,楊修的死是皇儲爭奪戰的結果,曹丕勝出,楊修也就必須要死了。
按理說,曹丕還有一個重量級的敵人,他就是曹沖,就是我們課本裡學的曹沖稱象的那個曹沖,曹操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結果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曹丕最終勝出,還跟一個人有關係,他就是賈詡,當年曹丕為了能夠勝出,特意去請教賈詡自己該怎麼做,賈詡的建議是這樣的:
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養,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果這話不是賈詡說的,你肯定會認為這是哪個水平低腐儒說的話,完全沒有價值,無非還是儒家那一套,你要禮賢下士,好好孝順父母。
但賈詡是誰呀,他可是攪動漢末天下大亂的謀士參謀,是一個一生才華無處發洩,捅過很多大婁子陰謀之士,最終到了曹操陣營之後,因為此前做得太驚世駭俗,所以也一直處在一個頤養天年的狀態。
但賈詡這番話並不迂腐,孝順父母看似簡單,說得無非就是要曹丕老實一點,而這一點就是曹操的死穴,作為一代奸雄,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
孩子們的小動作,他看的是洞若觀火,默而不語,生性多疑的曹操這次可是被賈詡拿捏得死死的,果然曹丕聽了賈詡的建議開始收斂,做個謹言慎行的人。
反觀曹植,一貫的瀟灑放縱,吟詩作賦縱酒高歌,你這樣當個名士可以,執掌江山那還是得穩重的人才行。
曹丕就這麼順利繼承了曹操的遺產,並且最終當上了皇帝,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但曹操的其他兒子的苦日子可就要到了。
(02)給司馬家挖坑
曹丕對兄弟們的嚴苛,最終給司馬家挖了一個巨型深坑,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並最終導致了司馬家的名聲一直臭到現在。
我們都知道,最終是在司馬懿的帶領下,司馬家最終篡奪了曹家的政權,但為什麼說曹丕給司馬家挖了一個大坑呢。
司馬家跌入的這個大坑就叫歷史教訓,每個新朝的建立,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思前朝為什麼失敗,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切切實實的現代史,是他們能夠感受到的。
漢朝反思秦朝,得出的結論是不能全告郡縣制,結果弄出來個七國之亂,那麼曹魏留給西晉司馬家最大的教訓是什麼呢,就是要分封宗室,曹魏就是因為宗室太弱,沒人幫曹家結果被司馬家篡了權。
曹丕稱帝后,他是如何對待兄弟們呢,史書上記載:
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
翻譯一下就是,魏國的這些宗親們,只有封地的名號,完全沒有任何的權力,不但沒有權力,而且是沒有行動自由,跟坐牢差不多。
曹丕的這些兄弟們,未經允許,是不能進京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植,他先封平原、封臨淄,但是在曹丕稱帝后才去臨淄就國的,可是第二年就被貶安鄉侯,不久徙封東阿,不久再遷雍丘,直到黃初四年(223年),才獲准赴洛陽朝拜。
這是不是說曹丕這個人很記仇或者是個心胸狹窄的人呢,事情不能這麼簡單地看,曹丕的做法是針對所有宗室的,並不針對曹植一個人。
曹丕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秉持了曹操一貫的治國主張,而曹操的治國之道,簡而言之用的就是法家的那一套,秦國就是典型的法家思路。
不搞任何的封建制,走徹底的郡縣制,防範宗親造反,這些都是法家的一貫主張,所以曹丕這麼做,個人因素好惡因素很小,更多的是為了國家利益考慮。
人就是這個樣子,對很近的事印象深刻,對於遙遠的事總是沒有感覺,秦國的例子已經說明問題了,但曹丕不聽。
結果呢,司馬家倒是充分吸收了曹家的失敗教訓,來了個徹底的分封制度,大肆分封自己的宗親,七國之亂難道他們不知道嗎,但那太遙遠,曹魏才是活生生的例子。
結果西晉沒多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全都是王爺們實力太強,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造成的,並最終釀成了中國歷史更大規模的分裂和動亂,司馬家的名聲,也就徹底壞掉了。
(03)文人曹丕
曹丕雖然是皇帝,在位期間政務上還算合格,儘管錯過了夷陵之戰這種大好的統一機會,但曹魏政權實力逐步提升,作為皇帝曹丕算是及格以上的水平吧。
但曹丕還有另一面,那就是他是個文人,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學上的造詣都非常高。
中國自古以來,出了很多文學大家和文學天才,曹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是不是因為他當了皇帝,所以文學就顯得有些突出,所以要單獨說一下呢。
這個當然不是因為這個,一流的企業造標準,二流的企業做產品,曹丕就是那個最一流的企業,所有文人的作品無論再好,都只是作品本身,而只有曹丕給文章定了一個標準。
曹丕曾主持編撰過一本書叫做《典論》,現在這本書不是很出名,但也給我們留下了文人相輕這個成語。
裡面開篇明義地說到了文學的價值,原文是這樣的: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中國歷史上,把文章的意義和價值,拔高到如此高度的,曹丕是第一人,因為後世所有的文人提供了創作的底氣和信心。
把文章和經國大業相提並論,並且只有文章能流芳百世,這個思路對中國後代的文人影響很大,他能夠激勵無數人從事文學創作,在做官這條路之外,硬生生開鑿出另一條路,儘管古代的讀書人,一直朝著做官這條路上走,但只要有別的路在,主動或者被動的,總有人走文章這條路。
什麼功業都可能消失,曹丕也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都忘了他做過些什麼,但這句話卻一直流傳,這就是文章的力量,這就是曹丕的人生。
一個被曹操光環籠罩的人,一個對兄弟很殘酷,但又不算是個壞皇帝的人,簡單的標籤,對他都是不合適的,千古功罪任人評說。
(作者:昭烈名臣)
本文為文史自媒體昭烈名臣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聊最野的八卦,說最正的歷史,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