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後他的後代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小說《三國演義》裡記載,魏延是長沙太守韓玄的部下,當時關羽戰黃忠,多次虛射,韓玄多疑黃忠叛變,於是命人砍下他的頭顱,魏延看不慣太守的小人心思,拔劍把韓玄刺死,開城投降。當時諸葛亮以魏延叛主、殺主為由,將其問罪,魏延在眾人的求情下暫時保命。這是小說的情節,其實魏延本人是劉備的部下,而且和劉備關係很好,劉備對他信任有加,他也是劉備白旄軍重要一員,白旄軍是那時的精英護衛隊,有點像現在的中南海保鏢團隊。
魏延頭上的反骨也是虛構之說,後來諸葛亮北伐,魏延作為主要的大將。魏延跟隨劉備進入益州,攻佔漢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漢中太守之職一直備受爭議,張飛必定首當其衝,不管是地位還是功勞,漢中太守必定是他。最後讓眾人失色,魏延做了漢中太守,而且從牙門將軍提拔為鎮遠將軍,手中握有十萬精銳。魏延告訴劉備,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此話讓劉備很是滿意。
劉備死後,魏延便開始追隨諸葛亮北伐,當時蜀漢大將有趙雲(已七旬),王平和馬岱不夠神勇,張興和關苞經驗不足,姜維只是初投立足未穩,餘下將領根本不夠檔次,只有魏延可以獨當一面,而且魏延戰功赫赫,有勇有謀,當時大戰郭淮之時,人數懸殊很大,魏延依然完勝,可見他的神勇。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提出的,在現在看來可以一試,五千精兵長途奔襲,直取長安,因為習慣了諸葛亮的老套路,這樣的奇謀未必是壞事。諸葛亮多思少斷,而且不喜歡冒進和奇襲,在他的戰略上只有荊州用兵,後來荊州丟失,他只得北伐出祁山,每次都一樣,司馬懿在給諸葛亮書信中多次提到,你這份執念太過剛勁,凡事需要變通。諸葛亮北伐失敗有三點,一是蜀漢疲敝,劉禪昏庸;二是內部鬥爭惡劣,當時諸葛亮代表荊州派,李嚴代表益州派,攘外必先安內,自己內部鬥爭不斷,何來的北伐成功,只能被掣肘;三是諸葛亮雖大智,治國方可,領兵打仗不佳,雖熟讀兵法,但是欠缺奇謀,從糧草每次北伐只備一月只需,這已經是敗局。
魏延本人性格孤僻,而且人緣不好,軍中對他有怨言,朝中大臣也多次彈劾他,因為其人神勇,諸葛亮多是不計較。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其實丞相的身體已經不行,多次吐血而且老病纏身,火息上方谷後,諸葛亮自知不能活著回國,便安排退兵之事,魏延必定是斷後,然後有長史楊儀和姜維帶兵前行。楊儀和魏延素來不合,諸葛亮在世時,二人畏懼丞相之所在,如今諸葛亮病逝,楊儀開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必須奪取軍權。魏延斷後,必定帶著精銳,但是魏延脾氣孤傲,他一直反對諸葛亮謹慎用兵的壞習慣,如今丞相已死,論資歷和軍功,魏延必定第一。魏延心有不服,應該繼續北伐,他帶著兵馬跑到前方燒燬棧道,並且上奏蜀主劉禪,告知楊儀謀反,楊儀此時也上書一封,同樣狀告魏延謀反,劉禪看到奏折後不知所措。劉禪招來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因為孤傲的脾氣,朝中大院多有不服,而且楊儀利用丞相做依靠,必定深得人心,最後劉禪派人捉拿魏延,魏延但是嫉恨楊儀,出兵攻打楊儀,他並沒有反叛朝廷,最後被王平的一席話,蜀軍紛紛散逃,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最後被馬岱率兵追趕斬殺。《三國誌·後主傳》:「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於渭濱。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馬岱把魏延的人頭帶回來,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
魏延死後,被楊儀以反叛罪誅殺,那魏延的後人如何呢?《三國誌·魏延傳》:「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魏延的家族被楊儀斬盡殺絕。俗話說得好,敗軍之將不染其後,楊儀利用這樣的手段,可見他是在洩私憤。
《三國誌》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當時諸葛亮病逝時,魏延是被托付兵權之人,楊儀只是負責送棺,楊儀只是害怕魏延對他陷害,所以用反叛之名誅殺魏延,這是二人爭權奪利的體現,只是魏延不得人心最後慘死。
說這麼多,你們並不瞭解楊儀本人。楊儀本是關羽手下,最後來到成都被劉備重用,楊儀被封為尚書,諸葛亮評價楊儀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自恃功高。他在做尚書時與劉巴不合,被劉備調為弘農太守,諸葛亮死後,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應該在蔣琬之上,但儀僅拜中軍師,多有怨言,最後被劉禪貶官流放。當時費禕去看他,他依然埋怨蜀主不公平,懊悔自己沒有帶兵投降魏國,最後此話被劉禪知道,楊儀被打入大牢,最後自殺身亡。
楊儀本人心胸狹窄,他得勢的時候看不慣任何人,自認為斬殺掉魏延叛賊,自己應該身居丞相之職,後來願望沒有達成,消極懈怠,詆毀聖上,可見楊儀並非有才之人,魏延也是他陷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