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子午谷奇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熟悉三國的人對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定不陌生,這個軍事謀劃不僅在當時引起了諸葛亮和魏延的激烈爭論,即便是歷經數千年,後人依舊對它津津樂道,而其中爭論的焦點無非就是子午谷奇謀到底可行不可行。
想要客觀公正地看待這個問題,必須先對子午谷奇謀有一定的認識。
子午谷奇謀在細節處爭論頗多,但主體內容卻基本能統一認識,即:
魏延親自率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以此奪取關中之地。
由此,不難發現,所謂「子午谷奇謀」,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就是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翻版,而且這個說法也是有正史支持的。
根據《三國誌·魏延傳》對「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可知,即便是魏延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謀劃是「韓信故事」。
這樣一來就好理解了,無論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還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都是期望通過營造一種假象拖住敵人,而後以主力出其不意以獲取巨大戰果的軍事謀劃。
坦白地說,這種思路的軍事謀劃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很多的,而且從成功率來看也還是很可觀的。但問題是,為什麼諸葛亮會強烈反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
在這一點上,本人並不認為是諸葛亮「慫」,諸葛亮身為「武廟十哲」之一,其軍事能力是得到歷朝歷代的能人承認的。而且依照當時諸葛亮的艱難處境和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自我定位,如果「子午谷奇謀」真的可行性很高,諸葛亮也不可能容許自己的「慫」阻礙大局。
所以,「子午谷奇謀」在它靚麗的外表之下,必定存在著某種致命的缺陷。
而這一點,在千年以後的明朝末年就被「闖王」高迎祥用生命驗證了!
高迎祥是明末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也是第一代闖王。有生之年,他轉戰天下,多次擊潰明軍的圍剿,甚至還攻破明朝帝鄉鳳陽,搗毀明帝祖陵,給大明王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明末農民起義方興未艾的時期,正是高迎祥的存在為廣大農民起義軍樹立了榜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領袖般的人物,卻被「子午谷奇謀」活活坑死。
崇禎九年,剛剛與張獻忠會師漢中的高迎祥迎來了一次抉擇,是就地休養生息,積蓄實力還是冒險進取,進軍關中。
彼時天下,明軍雖然對農民軍重重圍剿,但始終難以取得實質戰果,而且在不斷的戰亂之中,農民軍反而乘著天下大亂的機會越發壯大,羽翼漸漸豐滿。
或許正是這樣的大好局勢讓高迎祥對敵我差距產生了誤判,最終下達了一個危險的軍令:走子午谷,急行軍強攻西安,以奪取關中作為根據地。
高迎祥做出的這個決定幾乎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謀」的驗證,雖然三國與明朝相差一千多年,魏蜀兩國之間的戰爭和明末朝廷與起義軍的戰爭也很難形成對比,但不得不承認,這已經是歷史上最能驗證子午谷奇謀的機會了。
然而不幸的是,這次驗證的結果卻慘烈至極。
高迎祥的部隊出發不久就狀況百出,山路難走,天氣難測,部隊行軍速度極其緩慢,根本無法完成急行軍的任務。
最要命的是,歷盡千辛萬苦走出子午谷的高迎祥部還沒來得及休整,立刻就被熟知兵法,早早窺破高迎祥目的的著名將領孫傳庭埋伏,其下部眾死傷無數,本人也被俘虜,送往京城處死。
高迎祥死後,農民起義軍再次擁立李自成為「闖王」,繼續領導農民軍和明軍戰鬥,直到覆滅明朝。
然而不管怎麼說,隨著高迎祥的逝去,子午谷奇謀也被正式證明是完全行不通的軍事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