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認為馬謖不可重用,為什麼諸葛亮還讓他出征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認為馬謖不可重用,為什麼諸葛亮還讓他出征呢?

馬謖失街亭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小時候看的時候覺得是諸葛亮的責任,他竟然把這麼重要的軍事位置交給一個並不怎麼靠譜的將軍,後來站在丞相的角度仔細考量,才發現這其實是無奈之舉。

因為不服從先前的軍事部署,而在街亭一戰中失利,馬謖被送上了蜀漢的軍事法庭,最終被判了死刑,諸葛亮揮淚將他斬首示眾。這段悲劇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詳,但是很多人也應該知道,早先在劉備還沒有逝世的時候,就曾對孔明說過這樣一句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也就是說他一早就囑托過,認為馬謖這個人不能委以重任,按理說孔明的遠見卓識不在自己的老闆之下,可為什麼偏偏要違逆劉備的意思,並全力推舉馬謖上了前線,還擔任了先鋒指揮官如此重要的職位呢?當時孔明是揮淚將其斬首的,說明他的內心也很糾結,認為馬謖其實是個可造之材,就這麼殺掉的話,是對蜀漢的損失,但是又不能不殺。

之前說過,孔明早先已經得到過提醒,馬謖是一個不能被放置在重要戰場上的,可他還是違背了劉備的遺囑,最後導致了這場慘劇的發生。其實這主要也不能怨他,因為劉備離世之時,與此時的大環境很不相同,啟用馬謖完全是順應局勢的一種做法。劉備剛死的時候,雖然敗給了孫權,但尚有能兵強將,兵員也算充足,可是等到北伐開始的時候,已經是五年之後,那時的人力資源已經凋零的不像樣子。我們知道馬謖雖然臨場指揮不行,但是出謀劃策,給人做參謀卻是一等一的好手,不過礙於劉備的囑托,孔明還是將這個參謀能力爆表的人物,放在了二線人才的位置上,可是隨著局勢的不斷惡化,原先的一線人才逐漸消失,馬謖的地位也就隨之升高,而在北伐時終於躋身一線人才之列。

雖然當時趙雲等人尚在,但這些人畢竟也會慢慢老去,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如果想保持蜀漢不亡,就需要繼續培養新鮮血液,讓那些種子人物逐漸生根發芽,能夠成長為蜀漢的棟樑之才。而孔明看中的就是馬謖的可成長性,他不是不知道其紙上談兵的毛病,不過他相信隨著實戰經驗的不斷積累,馬謖的軍事才能是可以有實質性的飛躍的。孔明之所以任用他,一是因為人力資源的凋零,第二點就是從長遠的角度來打算的,如果他能夠成長起來的話,完全可以取代自己的位置,繼續為漢室打江山。

就馬謖本身來說,他的確是一塊璞玉,如果能夠加以細心雕琢的話,是有可能從參謀型人才轉變為指揮型人才。況且劉備死的時候,他才三十出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他的成長空間很大。事實上他的確很努力,為了能夠讓孔明瞭解到他的才華,甚至不惜一路相送,並提出了心理戰的說法,使得孔明的南征非常順利。如此,孔明就誤以為他不再是當年的那個稚嫩的參謀了,於是想要開始提拔他。

北伐的時候,需要有人作為先鋒,一邊統領各路大軍前行,當時有魏延等老牌著名將領供孔明選擇,但是他卻出人意料的提拔馬謖擔任這重要的先鋒一職。魏國在得到蜀漢來伐的消息之後,立即派出張郃在街亭的位置阻攔馬謖。倘若按照原先的戰事部署,或許還不會丟失街亭,可是馬謖偏偏在這個時候臨陣抗命,放棄了他們賴以為生的水源,還將部隊的分置安排的極度混亂。他身邊的的副官多次向他勸諫,卻始終沒有得到採納。結果張郃將他們取水的道路阻斷,趁其兵士正是口乾舌燥的時候,奮起而攻之,沒花費多大力氣,就將他的部隊沖的分散。

馬謖軍隊的潰敗,直接導致後方大軍失去了落腳的據點,無奈之下只能重新返回漢中,原先積攢下的大好形勢,至此徹底喪失殆盡,這不但導致孔明原先計劃好的北伐大計在最後一步宣告失敗,還使得魏國將軍事防禦的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致使接下來的四次北伐行動所要遭受的形勢都更要艱難,可以說正是因為馬謖的失利,而間接地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如此說來只是將他斬首,孔明已經是看在先前的交情上了。

其實經過這五年的發展,馬謖的參謀能力的確有所提升,但是他的指揮能力已經止步於當初劉備所認為的水平上。動手操作和設計謀略本身就不能混為一談,雖然馬謖的參謀能力很強,但或許他天生就沒有長指揮能力這根筋。就像是漢將張良,他雖然也有運籌帷幄的本事,可是早先他領兵打仗的時候,也總是吃敗仗,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這裡也算給大家提個醒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