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真的是一個勇無謀的匹夫嗎 曹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彰真的是一個勇無謀的匹夫嗎 曹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瞭解曹彰,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賞識。曹彰被譽為曹操之子「黃須兒」,曹彰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曹彰最後是怎麼死的?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這部書特別值得大家一看呢,這裡面可不僅僅是梟雄們戰略的博弈,謀士參謀們智慧的角逐,猛將們的捉對廝殺,還有許許多多人性上的東西。為什麼我不喜歡《水滸傳》呢?就是因為只有陰詭的出賣和殘忍的屠戳,缺乏人性。而《三國演義》則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曹彰也不例外。咱們今從另一個角度--人性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年輕的勇士。

受當時的環境影響,曹彰這孩子從小就不愛讀書,而是喜歡舞刀弄劍,「少善騎射,膂力過人,能手格猛獸」。這可是相當厲害了,赤手空拳能格殺猛獸,可見曹彰的勇力之強悍程度,隱隱然有當年「逐虎過澗」之典韋的風采。

與他的兩位兄弟曹丕、曹植不同,兩個兄弟都是文學家,肚子裡有學問,能詩善賦,曹彰沒有什麼文化,只喜歡打仗。他的理想是「好為將」,在戰場上策馬奔騰,衝鋒在前,「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

曹彰很崇拜本朝的衛青、霍去病兩位著名將領,立志要像他們一樣「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在疆場上建功立業,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代郡北部的烏桓發動了叛亂,曹操命令曹彰前去征討。曹彰親率五萬大軍遠赴代北,他親自率領精銳部隊,衝鋒在戰場的最前線,「身先戰陣,直殺至桑干」,一舉粉碎了烏桓的叛亂,平定了代北。這說明曹彰很有領兵打仗的將才,擅長指揮大規模的騎兵集團,戰鬥風格凌厲迅猛,猶如雷霆。

北方平定後,曹彰率部南下到漢中戰場,支援在漢中爭奪戰中屢屢失利的曹操。曹操非常高興,有了曹彰率領的這支強悍騎兵部隊的加入,就將戰線穩固在了陽平關一帶。

曹彰有兩次展現自己強悍武力的時刻:一次是劉備的義子劉封率兵來挑戰,曹彰揮戟上陣與劉封交手,結果是「只三合,封大敗而回」;再一次是馬超和副將吳蘭引兵分路抄襲曹軍兩翼,曹彰在混戰中正好遇到了吳蘭,兩將廝殺起來,「不數合,曹彰一戟刺吳蘭於馬下」。

在前面的五界山之戰中,劉封曾經與曹軍猛將徐晃交鋒,是「戰不數合」,抵敵不住,敗退回陣。以曹彰與劉封交戰的表現來看,比徐晃的威力更大,也就是說曹彰的武力值應該至少不會低於徐晃。

曹彰「不數合」刺死吳蘭。如果吳蘭與雷銅武藝相近的話,那麼曹彰的表現還要優於「戰不數合」詐敗回馬殺死雷銅的張郃,他的攻擊力也在張郃之上。

以此看來,如果曹彰繼續能夠在戰場上發揮他的才能的話,他將是曹魏陣營中向典韋、許褚這類超級猛將邁進的新生一代,前途無可限量,至少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區級主將。以他的身世和威望,也不至於後來曹家讓司馬懿奪了大權,因為曹彰畢竟還年輕。

有人認為曹彰是個有勇無謀的匹夫之輩。未必,曹彰能夠獨領一軍遠征烏桓,大部隊尚未集結完畢,只有先鋒一部千餘人,但當烏桓軍露出破綻,曹彰當機立斷,認為「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而後抓住戰機,率兵進擊,獲得大勝,這豈能是一介勇夫所為?

曹操死後,諸子爭王,曹彰率兵而回,將兵權全部交還給曹丕,被曹丕命「回鄢陵自守」,從此卸甲放馬,告別了他心愛的戰場,鬱鬱而終。

曹彰思想單純,並不意味著他是個有勇無謀之輩。如果他當時反對曹丕繼承魏王之位,以他的軍事才能和在大軍中的威望,當時曹魏軍中誰敢去討伐他?又有誰能與之一戰?被張飛挑傷的許褚?還是被張飛屢次欺凌的張郃?退一萬步來說,他就算不交兵權,曹丕又能奈他何呢?

但曹彰是個率真的孩子,為了家族和國家不陷入內鬥,兄弟鬩牆,內鬥紛起。曹彰選擇了交出兵權,放棄了自己最後一層保護。但你可以真誠對待別人,別人就一定會真誠地對待你嗎?曹彰一交出兵馬,曹丕順坡下驢,解除了他的一切兵權,派他去鄢陵自守。

當曹彰在洛陽城外向著這雄偉的城池望去最後一眼,夕陽下單人匹馬向鄢陵而去的時候,他的眼中一定充滿了淚水。因為他瞭解自己將來不會再有機會踏上戰場了,但他是曹操的兒子,他必須做出這樣的抉擇,才無愧於英偉一生的父王的期望。

他多麼希望自己並非出身於這樣的家世,他寧願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樣即使不能做統率千軍萬馬的將領,也至少能夠以一介普通戰士的身份繼續策馬奔騰於疆場,繼續披著自己的鐵甲,繼續執著自己的劍,在槍林箭雨中一馬當先,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支流矢擊中,以一個戰士的宿命倒在心愛的沙場上。

僅四年後,任城王曹彰突然暴病而亡,終年尚不及35歲。最是無情帝王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