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張郃、張飛誰更厲害?他們各自有什麼特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張遼、張郃和張飛都是漢末三國著名的軍事將領,作為軍事家評判的標準必定是從戰績以及對歷史的進程的貢獻來衡量。
拋開評書演義,就正史而論,張遼的綜合實力最強,張郃次之,張飛排名第三。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評價張遼"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足以見得張遼在漢末三國諸多軍事將領中的地位。張遼是山西朔州人士,早年抑鬱不得志,遊走在幾大政治勢力中間,先後投靠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史書記載,張文遠為人剛正不阿,深明大義,作為將領能夠恪盡職守,善待士卒。呂布與曹操一戰失敗後,張遼寧死不屈的氣節感動曹操,一班文武大臣的說情下,曹操將張遼收歸己有。
張遼一生身經百戰,最為著名的一戰是曹魏與東吳的合肥之戰,此戰以後,張遼名聲大振,從此留名古代戰爭史。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兵來攻打駐守合肥的張遼本部,此前曹操將合肥的軍隊調走一部分用在西征張魯用,面對十萬東吳精兵,張遼與李典手裡只有七千多人馬,根本扛不住東吳的攻勢。此時,張遼表現出一個軍事家該有的戰略眼光,認為東吳遠征必定師勞兵乏,必須在東吳軍隊還沒有站住腳跟四面圍城的以後,率先發動進攻,打擊敵人的士氣。
張遼親點八百精兵,親自帶領趁著天亮殺向東吳軍中。張遼一路衝殺,身先士卒,一直殺到孫權的主帥營帳,然後又帶領眾將士們突圍而還。首次突圍後,張遼發現大部分人深陷東吳軍中,趕緊勒馬回援,接應還沒有突圍而出的將士。東吳軍士們見狀都聞風喪膽,毫無抵抗之力,任憑張遼救回部下,大有評書演義趙子龍七進七出的風範。
合肥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史學家推測,張遼突圍的過程中,將東吳著名將領陳武斬於馬下。當然,張遼戰勝陳武並非武力上取勝,更多的可能是陳武事先沒有任何防備,死於亂軍之中。
合肥之戰後,孫權折損著名將領,士氣低落無心再戰,只好數日之後退兵而還。
著名演義作家蔡東藩評價張郃說"郃為魏著名大將,街亭一役,郃實主之"。張郃是曹魏集團中資格比較老的一著名將領領,東漢末年亂世之中,較早地登上歷史舞台,最初為鎮壓黃巾軍起義而參軍,同樣幾次易主後,才徹底依附於曹操。張郃可謂是屢戰奇功,跟著曹操打過河北,配合張遼平定淮南,與夏侯淵組團掃平涼州,後來又跟著曹操奪取漢中,如此輝煌的簡歷在整個漢末三國中也實屬難找。
張郃一生中,最為後人稱讚的應當屬街亭之戰。太和二年(228),蜀漢由丞相諸葛亮帶隊重新開始北伐之路,蜀軍一路之上行軍十分順利,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三地的軍民集體歸順蜀漢。由於軍情十萬火急,蜀軍進攻速度極快,曹魏朝廷還有沒拿出具體的行動方案,曹叡就讓張郃總領各路軍馬抵禦蜀漢。
此時,張郃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分,認為街亭是此次兩軍勝負的關鍵要地。張郃沒有直接與士氣正旺的蜀軍正面交戰,而是派兵截斷蜀軍的水源,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死死地將馬謖一部困住,導致整個蜀漢北伐中最關鍵的街亭節點丟失,蜀漢北伐只能以失敗告終。
張郃自官渡之戰投靠曹操,征戰過烏桓,保衛過合肥,參加過巴西和漢中之戰,最終在太和五年(231)戰死沙場,用軍人最高的榮譽給自己的一生畫上句點,實在可歌可泣。
史學家陳壽曾有言"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張飛個人的戰鬥力,在整個漢末三國中應該算是上上將級別,但從統兵作戰來說,稍微缺乏一個將領應該具備的戰略天分,所以歷史上有"莽張飛"一說。
張飛的履歷比較單純,一生就跟著自己的大哥劉備和二哥關羽混,至死不渝。
張飛的實力更多地停留在個人武藝和義氣上,參與的幾場大戰一般都是以奉命行事的戰將身份出現,像挫敗張郃,武都之戰大抵如此。
張飛最為人稱道的是義釋嚴顏。建安十八年(213),劉備與劉璋公然決裂,劉備決定吞併劉璋,結果遇上劉璋手下的著名將領嚴顏。張飛此時突然急中生智,認為嚴顏是當時著名將領,只可智取不可硬攻。生擒嚴顏後,張飛十分敬佩老將嚴顏,為他鬆綁邀為上座,成功為劉備收穫一名難得的將領。
通過對比張遼、張郃和張飛,此三人各有特點難以排名,只能從武藝、軍事才能、義氣德行綜合來看.三人的武藝都身手不錯,張遼的軍事天分更高所以排名第一,張郃排第二,張飛雖然武藝最好,但是將在謀不在勇,只能屈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