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為什麼能用800精兵橫掃孫權10萬大軍?手下士兵都是百人敵?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遼為什麼能用800精兵橫掃孫權10萬大軍?手下士兵都是百人敵?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發現,雖然真實歷史上,少有雙方大軍對峙之時,武將出陣單挑的情況發生,但是那段歷史上,卻真的湧現出了很多武藝高強,驍勇善戰,甚至能力敵萬人的著名將領。例如關羽,能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來去自如;趙雲、曹仁分別率幾十騎,衝散敵方大軍的陣型,救出被困的部將;丁奉曾雪奮短兵;甘寧曾百騎劫魏營,等等。但是說起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還要當屬魏將張遼。合肥之戰,他先以八百破十萬,後威震逍遙津,兩度差點生擒孫權,從此成為了江東的噩夢。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張遼為什麼能夠在兵力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重創吳軍,是因為魏軍個個能以一敵百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莫說普通士卒,就算曹操的貼身保鏢典韋,也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一敵百,否則他也不可能戰死於宛城之戰。那麼張遼是如何創下這個神話的呢?其實他之所以有此成就,除了自己部隊精銳(這八百人都是特意招募的勇士,相當於勇死隊),還有各方面的原因。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盤點一下。

一、張遼自身的驍勇

張遼,字文遠,原屬呂布麾下,出身於并州,是一個非常驍勇的人,也是一個敢於犯險的人,當初他隨曹操平定柳城,就立下了陣斬單于蹋頓的戰功,之後南征北戰,其驍勇也未減退。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合肥之戰的時候,他才能夠進能「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沖壘入,至權麾下」,退能使「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能夠在逍遙津伏擊孫權,甘寧、凌統等悍將「以死捍權」的情況下,「幾復獲權」。

二、孫權的「配合」

當然了,在絕對的兵力差距下,個人的驍勇並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為什麼張遼不但能夠以少勝多,還差點生擒孫權呢?這與孫權的「主動配合」脫不了干係,當然了,這並不是說孫權作為江東之主,卻自己去給對方當奸細,事實沒有這麼荒唐,僅是指他犯了三個大錯,給了張遼可乘之機。一是防禦措施不完善,當初小霸王孫策還在世的時候,他就因「意尚忽略,不治圍落」,遭到了敵軍的突襲,幸得周泰拚死相救,而逃得性命。可是他並沒有吸取教訓,再一次讓敵軍順利的長驅直入。

二是輕易犯險,從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一言中,我們不難得知,孫權並不擅長統兵,而更擅長理政,可他偏偏親臨了前線。而且到了前線之後,他還將自己置身於了最危險的處境中——大軍尚未集合完畢的時候,他身處敵軍突襲範圍內;退兵的時候,處於後軍之中。這樣不但會使自己犯險,還能激勵敵軍的士氣,畢竟敵軍首領就在眼前,說不定拼一把就能因功封侯的誘惑並不小。三是各將領擁有自己的部曲,很難形成配合,這也是為什麼張遼能夠輕易進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雙方士兵各有所長

除了張遼的驍勇,以及孫權所犯的錯誤之外,張遼能夠取得這一戰績,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雙方士兵各有所長——吳軍擅水戰,甚至可謂水戰無敵,其軍容的肅整,讓曹操忌憚不已;魏軍擅騎戰,畢竟他們吸收了張繡的西涼鐵騎,以及呂布的并州鐵騎。合肥之戰發生於陸上,東吳士兵相當於以卵擊石,潰敗十分正常;張遼則相當於,以己之長取彼之短,若不大獲全勝,才是怪事。

四、兵力對比並沒有這麼誇張

雖然孫權發動合肥之戰,的確動用了十萬兵馬,《三國誌》記載:「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張遼也只率領了八百士卒——「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但是真正開戰的時候,並非是八百人直接與十萬人火拚,否則的話十個張遼也早就死於亂軍之中了。張遼進攻時候,孫權的大軍還沒有集合完畢,一直之間根本反應不過來,再加上張遼「殺數十人,斬二將的威懾」,吳軍的戰力並不強。等到孫權登上高處,發現張遼兵馬不多的時候,才下令合圍,也是這個時候,處於第二梯隊的潘璋才衝上來,斬殺掉兩個士兵,使大軍不再後退。

到了逍遙津一戰的時候,張遼所率,便不再只是八百人,很可能除了少量士兵留守合肥,其餘兵馬傾城而出了,而這個時候,孫權也不再是十萬兵馬,他的大部隊已經回撤,被伏擊的僅是他所在的後軍,僅有甘寧、凌統等將領,以及他的們的部曲,這一戰的精彩,在於張遼對時機的把握,而不再是兵力差距,以少勝多。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張遼以八百破十萬的神話,並不僅是因為他和其麾下士卒的驍勇,不過我們並不能因否認張遼的能力,畢竟同樣的情況下,並不是誰都能夠做到這一地步,創下這樣的輝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