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合肥大敗孫權主因是東吳內鬥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遼合肥大敗孫權主因是東吳內鬥

    孫策臨終之時,曾經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在赤壁之戰勝利後,曾經立主投降的張昭一派在朝中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已經被取消了發言權。之後的許多年,每當張昭一派想要對抗君權,孫權都會打出張昭曾經主張投降這張牌,讓張昭一派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可以說,在內部政事上,孫權已經取得了控制權,可對外軍事上則不同,隨著赤壁之戰的勝利,周瑜在東吳軍隊中的威信更加高漲,儼然凌駕於孫權之上,周瑜的許多軍事行動不請示孫權就直接行動,可孫權的調派兵將卻必須得到周瑜的配合。作為一個年近三十,掌權十年的君主如何能夠忍受權臣周瑜對自己的挾制?於是,一場由孫權發動的奪取東吳軍隊最高指揮權的戰鬥發生了。

在赤壁之戰後,孫曹劉三家爭奪的焦點乃是荊州地區,嚴格的來說,是南郡襄陽地區。周瑜親自指揮作戰,犧牲了無數將士的性命終於奪取了荊州重鎮南郡。此時,周瑜病重,於是退回柴桑養病。此時周瑜不能親自處理公務,分派親信甘寧把守巴陵郡,凌統把守漢陽郡,對抗曹操防備劉備。對於孫權而言,此時正是奪權的最好時機。

我們看看書中參與孫權這次奪權行動的有那些人。

第一位,老將程普。程普本是孫堅時代的老將,在孫策初立的時候功勳極大,在赤壁之戰時,本來也是既有機會成為東吳軍隊統帥的人物,但因為孫策有遺命在先,孫權不得不任命周瑜。程普心中惱火,將領之間都說程普與周瑜不和。雖然之後由於周瑜主動降低身份,向程普示好,程普也就順水推舟,和周瑜握手言和。但這只是表面,兩人的奪權之爭從來沒有停止。當周瑜病重時,孫權從周瑜手上調走了程普,來參加自己的行動。「聞程普兵到,孫權大喜,親自出營勞軍。」程普的到來,就意味著孫堅時代的一批老將軍集體來投,這些人久掌兵權,都是東吳軍中的實權人物。有的人已經投靠到周瑜的門下,比如說黃蓋(在赤壁之戰勝利後,黃蓋的境遇很不得志,一直在地方擔任文官,鬱鬱而終),但多數人還是在程普的旗下。

第二位,赤壁之戰的大功臣魯肅。魯肅是周瑜的好友,也是由周瑜親自引薦給孫權的東吳名臣。在赤壁之戰前,魯肅在東吳的政治地位並不高,此人主張聯劉抗曹,但在東吳文官中並沒有市場。無可奈何只能遊說諸葛亮,由諸葛亮出面叫陣東吳那些迂腐保守的文臣。最後,魯肅明確的告訴孫權,一旦降曹,張昭等人都可以繼續當官,唯獨孫權必死無疑,從而堅定的孫權抗曹的決心。可以說,在戰場上戰勝曹操的是周瑜,在政治上戰勝曹操的是孫權。而由於赤壁之戰的勝利,魯肅儼然成為東吳文臣首領,在武將之中也擁有很高的威望。尤其重要的是,魯肅是孫權一手提拔的官員,也是東吳當時唯一的一位在智謀韜略影響等等各個方面僅次於周瑜的領袖式人物。於是,「人報魯子敬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孫權對魯肅的待遇,已經超越了君王對臣子的禮節,於是眾將很是吃驚。之後,「權請肅上馬,並轡而行」,還悄悄的告訴魯肅:「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為了籠絡魯肅不惜如此。魯肅也明確表態:「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魯肅就是要告訴孫權,我並非周瑜一派,在魯肅的心中,孫權不僅僅是江東的吳侯,更是未來的天下之主。為了幫助孫權達成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自然要幫助孫權鞏固軍權了。

第三位,東萊太史慈。太史慈是孫策時代的悍將,曾經在神亭和孫策一戰,名揚天下。之後,太史慈幫助孫策平定豫章郡,掃平前揚州刺史劉繇的殘餘勢力,建立大功。在江東平定之後,荊州劉表派遣侄兒劉磐騷擾江東,孫策派遣太史慈前往駐守,負責江東南方所有事務,劉磐多次戰敗,從此不敢侵擾。不過,太史慈在赤壁之戰中卻不得重用,沒有任何出彩的表現。確實,從周瑜的角度看,赤壁之戰必定要用自己信任的將領,而太史慈一向只是服從孫策個人。於是,周瑜僅僅是讓太史慈監酒。太史慈很鬱悶。孫權此次出征,太史慈是作為孫權一方的第一悍將出場。太史慈本希望在這場戰鬥中揚名立萬,建立軍功,誰料想遇上智勇雙全的張遼,最後不得不感歎「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雖然驍勇,卻時運不濟,只能鬱鬱而終。

本來,孫權是希望憑借攻打合肥的勝利,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威信,孰料兩次作戰連敗。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孫權魯莽輕敵,竟然親自披掛上陣,做一個武將才做的事情。加上太史慈雖然驍勇,卻只能對敵張遼,而李典樂進卻大敗東吳軍的宋謙、賈華。若非程普拚死作戰,救下孫權,恐怕東吳就此消失。之後長史張紘勸諫孫權,希望以後不要輕敵,「願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好好做一個君主,打仗的事情讓將帥去處理好了。張紘是張昭一派的代表,此時批評孫權,孫權自然不爽,卻也無可奈何。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魯肅到場卻不出力。初次作戰不過是小敗,主力還在。之後,太史慈提出派遣小兵戈定前往張遼軍中做內應,裡應外合拿下張遼。當時,諸葛瑾有提醒孫權要小心張遼,只是諸葛瑾為人一貫謹慎,當時在東吳的地位也不打高,說話的份量不夠。此時若是魯肅出面,孫權當會再做思量,可本應該說話的魯肅竟然一直沉默。之前的表態,幫助孫權奪取天下,說得鏗鏘有力,為何此時卻沉默不語呢?當然不是魯肅不知道此時凶險,只是,魯肅一直都是介於周瑜和孫權之間的人物。魯肅要想生存,最好的態度就是既支持周瑜,又支持孫權,在二者之間中立,找尋到一種平衡。孫權若非經歷大敗,就不會對奪權死心。而孫權奪權失敗,得益最大的那就是魯肅了。於是,魯肅一言不發。

當然,這場合肥之戰孫權雖然戰敗,但對於周瑜在東吳軍隊的領導地位卻構成了一次重大的衝擊,經歷這次戰鬥,周瑜更加認識到自己和孫權之間的隔膜,於是才有了之後獻策東吳招親的事情,周瑜希望借招親消滅劉備,從而建立功勳,拉近和孫權之間的關係。而孫權本人雖然戰敗,卻也收穫了程普這些老將的支持。而魯肅呢,通過表態,也更得孫權信任,在周瑜死後順利坐上東吳全軍統帥的位置。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