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張遼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孫權未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次年,曹操出去討伐張魯時,曹操給合肥送了一封護軍薛悌的信,寫了「賊至乃發(賊到時才打開)」。然而,孫權在漢中看到曹操,未能及時返回東方,8月率十萬人北到合肥祿口。孫權長時間不能進攻,並遇到流行病,於是命令軍級師撤退,並自己一千多死士和凌統、甘寧、呂蒙、蔣欽等人返回。
到了逍遙津北,張遼觀察到孫權大軍撤退,機緣巧合軍隊追擊,孫權大軍立刻亂了,孫權被包圍。甘寧則引弓掩護,提高士氣,凌統親率的三百名死士近距離衝進包圍,甘寧領弓掩護,呂蒙,蔣欽向敵人進攻。三國時期,諸侯分離,戰爭肆虐。縱觀三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被傳播為好話的戰鬥大多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鬥,表達了人們對弱小力量頑強鬥爭的肯定。
其中,合肥戰爭最誇張的實力,張遼800死士VS孫權十萬大軍,一直備受爭議。在合肥之戰中,逍遙津戰役最為著名,建安二十二年,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佔合肥。這場戰爭可謂是張遼的巔峰,張遼帶著八百死士小隊出城作戰,在孫權十萬大軍幾進幾出,如入無人境界。張遼在第一次大戰中殺死了吳人,他的八百名精兵後來併入曹魏中央軍,成為著名的「虎賁軍。」
從那時起,張遼就得到了敬畏,給孫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恐懼。即使過了很多年,張遼也老了,病了。孫權仍然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部署到漢中,十萬大軍攻打合肥。《三國誌第17卷張遼傳》: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除呂蒙、陳武、甘寧、凌統、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賀齊、蔣欽等東吳將領外,曹魏在江淮地區的軍事力量在215年極度空虛和弱小,當時東吳將領駐紮在江淮,有孫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也參加了這場戰鬥。在演義中,太史慈、董襲等人也參與了此役,這個陣容可以稱為全明星。
圍攻合肥,東吳大軍準備充分,蓄謀已久、兵精糧足。此時,曹軍在合肥只有7000人,《資治通鑒》記載:八月,孫權率眾十萬圍合肥。時張遼、李典、樂進將七千餘人屯合肥。當時,張遼、李典和樂進在合肥駐紮了7000多人。主力軍和劉備在關中對峙,絕對不可能出手相助,在各個方面,東吳之戰此刻絕對佔據主導地位。
提出了城下突圍的方案,即利用東吳的穩定地位,帶領死士發起決定性的突圍,撕破軍隊的逃跑路線。所以在那天晚上,張遼從7000駐軍中挑選了800名士兵作為一個死士軍隊。資治通鑒記載: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饗這是八百人的出處之一。第二天,張遼只帶領八百人突破孫權十萬人,殺得東吳大軍失去盔甲。
在《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鑒》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張遼真的帶領了八百個死士突圍,孫權也派十幾萬大軍攻打合肥。雖然其他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人數,但張遼威震天下的記載確實是存在的。孫權在合肥一帶轉悠了十多天,不能出擊,又遇上疫病,便命令軍班師,和千餘虎士和凌統、甘寧、蔣欽等人會合。
到了逍遙津北,張遼觀察到孫權大軍撤退,機緣巧合軍隊追擊,孫權大軍立刻亂了,孫權被包圍。甘寧嚴厲擊鼓,增強士氣,凌統親率300名士兵衝進圍城,甘寧領弓掩護,呂蒙,蔣欽擊敗敵人。凌統救出孫權,然後回去打。但退路上的橋已經被敵人摧毀,當時孫權在附近顧及太多,告訴孫權抓住馬鞍,鬆開韁繩,顧力在後面甩了一鞭子。
幫助馬匹加速,孫權順利地跳過河,在津南率三千人準備迎接凌統和甘寧會合,孫權才成功逃脫。凌統和甘寧繼續阻攔敵人,左右人都已經死了,凌統和甘寧自己的身體也受到了創傷,殺掉幾十人,知道孫權已經安全了,才偷偷溜走。為什麼說張遼打敗十萬大軍不是真的? 有什麼問題? 張遼以少勝多,這裡沒問題。
張遼成功突破,戰功卓著,名震四方,這是沒有問題的。孫權舉兵十萬。俗話說,兩軍對壘,勇者勝。當張遼在合肥守城時,只有七千名士兵可用,東吳孫權親自率領十萬名士兵實施,孫權想在漢中戰爭中利用魏蜀交戰的時候,孫權趁火打劫兵力不足的合肥,沒想到,當遇到張遼以八百死士攻營時,被衝散了。
士氣突然低了很多。逍遙津一戰,張遼利用自己的八百死士衝擊敵營,敢衝擊十萬大軍的大營,讓孫權沒想到,張遼鼓舞了衛戍的士氣,當張遼衝出去時,看到周圍的士兵很多沒有衝出去,然後又殺掉回來,在士兵們生死攸關的時候,士兵們不可能不拚命。
這十萬不是十萬壯士,而是虛數。也就是說,圍攻合肥的軍隊不是十萬人。古代將打仗的軍隊和後勤部隊一起計算。鑒於主場作戰不是遠征軍,後勤人員可達3萬人左右。所以這十萬大軍真的不是十萬戰士。但古代有這麼多,所以張遼800死士打敗10萬大軍。只是話沒說全,整句話應該是張遼以八百死士破了號稱十萬大軍的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