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曹操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看三國,都知道曹操,劉備,孫權才是主角,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記載中,少了他們就沒有三國。仔細看大家會發現,三位志在天下一統,想當九五至尊的梟雄,最強大的曹操反而沒有稱帝,而是死後被追封為魏武帝,倒是劉備和孫權都稱帝了,為何曹操獨獨不稱帝呢?書生給大家分析分析。
士族一家獨大:
東漢末年,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位,國都洛陽城裡,王朝的三根支柱:士族,外戚,宦官打了起來。結果是外戚大將軍何進,聽了四世三公出身的中軍校尉袁紹的獻計,引來西涼軍閥董卓,饕餮轉世一來,簡直是禍國殃民呀。而此前宦官十常侍先下手為強除掉了大將軍何進,袁紹乘機殺入皇宮幹掉了十常侍,也就是說王朝的支柱,只剩下士族,只是袁紹畫蛇添足,讓董卓給截胡了。
此時的洛陽城是秀才遇到兵,士族們是有理說不清了,董卓這混蛋帶著呂布在皇宮裡是橫行霸道,不過他對袁紹還是很好的,對那些大士族門閥出身的官員也不錯,可這些官員還是看不起這個寒門出身的武將,因此有一天董卓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竟然想要換一個皇帝,就是讓宦官支持的陳留王劉協當皇帝,就是後來的漢獻帝,董卓換皇帝的理由是劉辯太懦弱不聰明不像皇帝,陳留王劉協更英明聰慧。
董卓此時已經搖身一變成了丞相了,他在朝會上一提出換皇帝,士族官員們就紛紛反對,開什麼玩笑,皇帝你說換就換呀,董卓不管就要換,為此大開殺戒,終於把皇帝給換了,可就因為如此,四世三公的袁紹逃跑了,地方上的士族門閥,封疆大吏通通起兵要討伐董卓,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董卓失去了士族的支持,敗亡是早晚的事。
這不司徒王允,來了一招美人計,呂布戲了貂蟬,幹掉自己的義父董卓。東漢第一個梟雄董卓就這樣敗亡了,他的敗亡讓後來者吸取到了教訓,因此曹操深刻的明白,取天下在於兵馬,治理天下在於人才,曹操在士族門閥出身的名士荀彧的輔助下,得到了很多人才,這些人才有寒門出身,但大部分是士族門閥出身,例如傳承千年的士族司馬家。
士族的堅持忠於漢室:
在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混戰,不止十八路,反正天下混戰到最後,只剩下了曹魏,孫吳,劉蜀。東漢的地盤是被分割了,可是士族門閥依舊活躍在三國的政壇中,他們打出的旗號依舊是忠於漢室,並且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包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可東漢已經名存實亡了,士族為何還要堅持忠於漢室,他們真的忠於漢室嗎?
當然是假的,後來大家都知道,魏王曹操死後,曹丕成了新魏王,很快不到一年的時間,漢獻帝禪位,曹丕成了皇帝,東漢滅亡,接著跟著曹操稱王的劉備也稱帝了,怎麼這個時候曹丕和劉備就能稱帝了呢?士族們為什麼不堅持忠於漢室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得說到孫權給曹操上勸進表,士族的代表陳群也乘機勸曹操稱帝的事。
孫權給曹操上勸進表,曹操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可其實此時的曹操是最強大的諸侯,因此陳群這位士族代表也勸曹操稱帝,但曹操還是沒有稱帝。士族代表陳群都勸進了,曹操為什麼就不願意稱帝呢?難道是曹操不想當皇帝,想當一個治世之能臣。都稱魏王了卻不想當皇帝,反正書生是不相信的,直到曹丕稱帝,書生才明白為什麼曹操不願意稱帝了。
這個陳群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創建了一個制度,這制度非常有名,影響深遠,到現在都影響著,這制度叫《九品中正制》詳細說起來太複雜,簡單解釋下,就是那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不陳群給曹操看,曹操不同意,違背了自己的國策唯才是舉,曹丕一看明白了,原來不是忠於漢室,是忠於利益呀。
就這樣曹丕同意實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們也非常忠誠的勸漢獻帝禪位,曹丕和士族合作愉快,簡直是太愉快,最後曹魏被一個傳承千年的大士族門閥司馬家給取代了,因此出現了一個弱智的「蛤蟆皇帝」說了一句很出名的話:「何不食肉糜」。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有人都知道,但永遠不會去改正,還會堅決的擁護。
曹操唯才是舉不妥協:
曹丕打破了東漢最後一根支柱士族的忠於漢室,劉備一看背鍋的人來了,因此也沒急著給關羽報仇,先在益州登基稱帝。而孫權此時最弱小,呂蒙又幹掉了關羽,因此決定向曹丕稱臣,但其實東吳還是孫權的,直到劉備死了,曹丕也死了,曹睿當魏帝時,孫權也稱帝了。
說到這曹操獨獨不能稱帝,是因為曹操不想為士族做嫁衣,而劉備孫權已經別無選擇了,曹丕都妥協了,他們不妥協也不行了,要知人才是會跑的,而士族門閥掌控了教育資源,人才基本都是出自士族門閥,例如最後稱帝的孫權,那個繼周瑜,呂蒙的大都督陸遜就是出自東吳最大的士族門閥陸家。曹操,劉備,孫權,都拗不過士族,只是曹操選擇了務實,不圖皇帝虛名,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