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瞭解:劉備托孤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劉備臨終托孤為什麼選了兩個托孤重臣?劉備是對諸葛亮不信任嗎?真相是什麼樣的?
在《三國演義》中,因為諸葛亮早就在魚腹浦留下了一個八卦陣,擋住了陸遜的追擊,劉備才能平安退守白帝城,在那裡從容不迫地安排了他的後事,同時也把蜀漢政權的未來托付給了諸葛亮。其實,八卦陣只是一種行軍、練兵的陣法,就算它可以在戰爭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大軍作戰的優勢,也不一定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麼神乎其神。
真正能夠讓陸遜退兵的,也許是在陸遜危難之時,親自救他出陣的黃承彥老先生。劉備可以不考慮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令人憂心的前途,但諸葛亮卻不能不考慮。從大局考慮,諸葛亮是很需要放掉陸遜的。但是,如果他親自出馬放陸遜走,不但會有通敵之嫌,而且蜀軍新敗,對吳軍的仇恨,也許會轉嫁到諸葛亮身上。但是放陸遜的這個問題,還必須有人去做。這時候,應該是黃承彥自告奮勇地擔當起了這個任務。因為黃承彥雖然和諸葛亮關係密切,但是一向不參與三分天下的政局中來,而且就算黃承彥放了陸遜,大家頂多會說老先生不懂政治,而不會對他有很大的非議。這件事也只能讓黃承彥這種看似一直置身事外的人來做,這樣還可以減少劉備對諸葛亮的猜忌。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
▲影視劇中的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雖然被《三國演義》描寫成了後世君臣關係的典範,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君臣關係永遠都是君臣關係,即使有可以像朋友的時候,也是很短暫的時期。在三顧茅廬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劉備和諸葛亮確實處於一種無話不談,互為知音的階段。這個時候,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好到關羽和張飛都有嫉妒情緒了,劉備為了開解關羽和張飛,還說自己有了諸葛亮,就像魚有了水一樣。那個時候,曾經對自己的前途很迷茫的劉備,確實很賞識諸葛亮給他的戰略規劃。
後來諸葛亮到東吳,發揮出了他優秀的外交才能,促成了孫劉聯盟。但是在形成孫劉聯盟的過程中,劉備瞭解諸葛亮還有一個哥哥在東吳擔任要職,而且諸葛亮與深得孫權信任的魯肅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加上劉備親眼見識了諸葛亮的實踐能力,因此在不知不覺間,君臣二人有了一些疏離,但這種疏離是無形的,而且誰也無法說破。
這種關係上的細微變化,並不影響劉備對諸葛亮委以重任,也不影響諸葛亮盡心盡力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諸葛亮一直負責幕後事務,包括劉備左將軍府的家事和大軍中糧草的督辦以及郡縣的治理工作。
▲諸葛亮
劉備雖然還是信任諸葛亮的,但是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的定位,他應該是不甘心只做行政工作的。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讓諸葛亮過多地參與到軍事行動中去呢?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原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備也許根據自己在戰場上多年摸爬攻打的經驗判斷,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像他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一樣優秀。
也許劉備更希望諸葛亮做一個蕭何那樣的丞相之才。劉備的判斷也許有道理,而諸葛亮沒能把他的才能全部發揮出來,就很惋惜了。可以想像,如果劉備前期就讓諸葛亮通過戰爭去積累他的作戰經驗,也許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時的戰績會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其實,劉備沒有讓諸葛亮參與戰爭,也許還是因為,劉備一開始是想按照《隆中對》的策略去進行的,但是後來,因為戰略上的分歧,甚至因為劉備看到江南四郡的利益,而忘記了《隆中對》這個大的戰略規劃。毛主席說,劉備是一個戰略目標不明確,分不清主次矛盾的政治家,這個評價其實是很中肯的。諸葛亮雖然給劉備指明了路線,但劉備如果就是不按原計劃走,他也沒辦法。
入蜀之後,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因此也獲得了更多的民心。問題是,如果諸葛亮一直忠貞不二,這些被他收服的民心就是蜀國的民心,但是一旦他以獨立的身份出現,這些百姓們對他這個丞相的信任,就會超過對蜀漢朝廷的信任。這是很讓劉備頭疼的,有一個功高震主的丞相,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
所以,劉備必須盡快找到新的勢力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他們剛剛入主益州,拉攏劉璋的舊部,安撫本土士族是很重要的事。李嚴就是劉璋舊部的代表人物,也是可以幫助劉備團結益州本土士人的一個人,而且李嚴做事,也深得劉備的心意,這樣的人,難道不應該被重用嗎?
▲影視劇中的李嚴
劉備選兩個托孤大臣的考慮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李嚴在蜀漢的地位也許不會上升到那麼重要的程度,但劉備信任李嚴,則是因為李嚴的能力確實很突出,而且又在益州呆了很多年,熟悉益州的風土人情,做起事來有很多的便利。
從劉備的帝王心思的角度來看,諸葛亮能力強、威望高,如果自己死後,沒人可以制約他,以阿斗的能力,怎麼能不被諸葛亮捏在手裡呢?就算劉備沒有害人之心,起碼他也要有防人之心吧?
▲影視劇中的劉備與諸葛亮
古往今來的皇帝,誰又願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來的江山送給臣下呢?就算安排了一個李嚴,明面上是來做諸葛亮的副手,實際上也不排除劉備賦予他的是某種監督諸葛亮,以防諸葛亮權力慾望太盛,而廢了劉禪自立,劉備也還是不能完全放心的。
所以,劉備只能臨終前,拋出試探諸葛亮的話語,先是拿曹丕和諸葛亮相比,把擔心諸葛亮謀朝篡位的意圖挑明,然後再假裝大度,表示劉禪如果真的不成器,諸葛亮是可以廢掉阿斗自立的。諸葛亮當然沒有取代阿斗自立的想法,所以趕緊賭咒發誓,表示自己一定會效忠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至少在劉備看來,兩個人相互制約,阿斗的皇位才能穩定。不過,劉備這種操作,如果選對了人,不用這麼做,也沒有後顧之憂。如果選錯了人,即便劉備不說君可自取的話,阿斗的皇位也還是會被奪去。劉備之所以托孤成功,完全是因為他運氣好。但劉備自己,在當時卻不一定這麼想。
也許,劉備選擇李嚴作為托孤大臣,是希望他能夠和諸葛亮齊心協力,輔佐劉禪。但李嚴的為人,劉備不瞭解嗎?劉備一生閱人無數,也許他正是要用小人來對付君子呢?也許李嚴本身也談不上是一個小人,只是他被劉備實實在在地用了一把,當做防範諸葛亮的一個棋子。
李嚴與諸葛亮關係的發展
▲影視劇中的李嚴
李嚴的為人究竟怎麼樣,我們不妨通過劉備去世後,李嚴的所作所為來看看。李嚴做太守時,政績很好,但是他性情孤傲,很難與人相處,曾經與重臣楊洪發生過矛盾,導致楊洪自動辭職。又與手下將領王沖不和,王沖因為害怕自己被李嚴陷害而憤然降魏。
李嚴為了試探諸葛亮是否有異心,就鼓動諸葛亮加九錫,一個人想要加九錫,一般就是他謀朝篡位的前兆。李嚴這一舉動,逼得諸葛亮寫信公開自己的財產,好在劉禪完全倚重諸葛亮,才沒有鬧出什麼亂子。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公元226年,蜀漢建興四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從漢中出發,想讓李嚴守漢中,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後來又要求在蜀漢境內劃出特別行政區,讓他去做巴州刺史,這次諸葛亮沒有答應,諸葛亮認為:李嚴雖然很不好相處,但總歸還是可以為了天下大事,一起合作的。
但是,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在公元231年再度舉兵北伐的時候,本來讓李嚴督辦糧草,但是因為天氣原因,李嚴沒能及時把糧食送到軍前。李嚴也許本來就不支持諸葛亮北伐,也許是怕諸葛亮北伐取得重大進展之後,蜀漢就要改性了,總之,李嚴編了一個漏洞百出的謊言,將自己的罪責推得一乾二淨。
其實,這是一個疑案,李嚴應該不會編出這麼低級的謊言,而諸葛亮這次終於決定剝奪李嚴的權力,也是因為李嚴屢次推三阻四,不配合北伐的戰略,還一心為自己要權力。也許,就像《新三國》中展現的那樣,李嚴根本不支持諸葛亮北伐,也許李嚴就是一個權力慾望很盛的小人。而用小人來對付君子,可是身居高位者,最善於使用的手段。
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了,李嚴才懊悔自己在諸葛亮在世時,沒能好好和丞相相處,並積極幫助他,做一些有補於事的善舉。就在這一年,李嚴甚至因為過於悲傷而亡故了。說李嚴之死是諸葛亮人格魅力所致也對。說李嚴因為諸葛亮死去,覺得自己日後永遠失去被朝廷重用的機會而死去也好,總之,李嚴的人生最後是以一種並不光彩的形式謝幕的。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其實,李嚴之所以這麼做,可能並不是出自李嚴的本意,而是李嚴得到了某種來自劉備的暗示,甚至是某個秘密文件,讓他替劉禪時時防範諸葛亮。就算李嚴的所作所為,不是劉備的意思,劉備讓李嚴這麼一個人做諸葛亮的副手,也有在自己死後,希望通過一個人來給諸葛亮製造麻煩,最少能讓諸葛亮不至於非常順利的開展北伐。
也許,還有一種應該懷著最大的善意,揣測劉備意圖的認知。那就是,劉備托孤,其實除了李嚴,沒有人可以選擇,何況李嚴也確實很有能力,所以劉備出於無可奈何,並且對李嚴寄予了最美好的希望,希望他能和諸葛亮同心輔佐阿斗。
畢竟,劉備也深知,這麼一個小小的蜀漢,實在經不起折騰了。但通過劉備讓李嚴和諸葛亮一起接受自己的托孤,我們也應該瞭解,《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歷史情節的解釋是騙人的,《三國誌》因為是官方史書,所以也不太能說出與當時社會需要相悖的話。有的人透過歷史,看到的還是歷史。有的人透過歷史,看到的是人性,而只要是人性,就總會有不太美好的一面,畢竟,人性都是複雜的,人世間最難以揣度的,也是帝王的心思。